焦點新聞
【明報專訊】■國務院公布機構改革方案 金融監管科學技術體系重組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3月7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公布,改革重點在於金融監管、科學技術體系重組,其中科技部的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劃入農業農村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衛健委,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後的科技部負責。
內地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職能也改變,其中最矚目是取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監),在其基礎上新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新組建的部門還有國家數據局,由國家發改委管理,職責包括原由中央網信辦負責的相關研究擬訂政策、協調工作等,以及國家發改委的數字經濟發展等職責。
■內地GDP「爭五」20年最低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5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任內最後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約5.5%、居民消費價格升約3%;其中經濟增長目標為20年來最低預期增幅。他稱赤字率擬按3%安排,並繼續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優化和延續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
在8項今年工作重點中,排在首位是「着力擴大國內需求」,李克強表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汽車等大額消費;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又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拉鋸近20年 聯國締公海保育條約
聯合國逾100個成員國經過近20年的商討,3月4日終於議定全球首份關於保護公海的具法律約束力國際條約《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協議》(BBNJ agreement),又稱《聯合國公海條約》(UN High Seas Treaty)。
新條約下,佔全球海洋逾60%的公海將劃為保護區,並限制捕撈、航行路線、海面以下200米深海採礦等勘探活動。各國有義務就公海活動評估環境影響。協議下將成立締約國會議,定期開會,確保成員執行監管等問題。達成新協議前,全球僅1.2%公海受保護,各國有權在公海捕撈、航行、做研究,使海洋生物面對污染、酸化、過分捕撈、航運頻繁、開採活動等威脅。
■斥突尼斯總統歧視移民 世銀叫停合作
北非國家突尼斯總統賽義德(Kais Saied)2月21日下令安全部隊及當局拘留和驅逐所有非法移民,稱撒哈拉以南移民是「改變突尼斯人口結構的陰謀」,使突尼斯成為一個與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沒有關係的純粹非洲國家。他還稱,移民是突尼斯大部分罪案的幕後黑手。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3月5日向員工發信息稱,賽義德的言論引發種族滋擾甚至暴力,強調「煽動歧視、敵對情緒和種族主義暴力的公開言論是完全不可接受」,因此世銀決定停止突尼斯的《國家伙伴關係框架》,並推遲與突尼斯的會議,直至另行通知。《國家伙伴關係框架》規劃了2023至2025年的合作項目。
■廉署建國際學院
近年香港在「透明國際」清廉指數排名下跌,廉署曾稱指數「非反映實際廉潔情况」。廉署3月6日公布正構建「香港國際廉政學院」,持續提供反貪訓練課程,對象涵蓋國際反貪機構人員及本地執法機構,亦會為公私營機構人員提供反貪培訓,並探討為學院的課程提供資歷架構認證,透過國際平台「優化」香港廉潔度的調查。
廉署2022年委任前廉政專員白韞六出任為期一年的特別顧問,其間白韞六繼續出任國際反貪局聯合會主席。廉署表示,現任專員胡英明(圖)自2022年7月上任便開展聯合會主席的交接工作及程序,計劃9月接任。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