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文化:《給十九歲的我》 記下剎那的成長片段

[2023.02.02] 發表
張婉婷執導的《給十九歲的我》,由拍攝到後期製作歷時10年。(電影劇照)
張婉婷導演

【明報專訊】《給十九歲的我》是由英華女學校邀請校友張婉婷導演製作的紀錄電影。電影原意是記錄英華學校重建前後,幾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校的發展。但導演經過多年的跟拍和剪接,展示香港經歷種種社會運動下,學生在中學階段生活的轉變,成為一套觀照及透視少女成長的深度作品。

文:中學副校長 洪昭隆

圖:資料圖片

「你長大後看吧,

便會知道自己如何變成今天的人。」

這是張導演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

電影的主軸是校園生活,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主要因素。學校是學生的大舞台,為不同的同學創造成長及發展的機會。如阿聆由一名入世未深的中一學生,發展到高中參選學生會會長;Madam在校內一直以成為警察為目標,並擔任學校領袖生的崗位;阿雀在學校不斷展現表演天分。雖然學生在成長中,經歷一場一場校內活動、社會事件,但每一次的經驗,也是一場良好的公民教育課,讓孩子通往成人世界的大門。

影片也展示學校如何為學生遮風擋雨,特別是開明而具有教育使命的石玉如校長和她的團隊,容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有犯錯的空間及反思的機會,就算學生畢業以後,與學校的聯繫也長久維持下去。

電影也特寫了朋輩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如阿聆在教會中尋找朋輩的認同,或是Madam因朋輩壓力放棄理想,展現朋輩的評價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我們也能從中看到青少年在成長中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與接納。電影中更細膩描寫其中一名少女阿佘因種種原因,在班內欠朋輩支持,卻始終有一個包容着她一切違規行為的好友領袖生長,突顯出由心而發的真摰友情,不受規範所局限。

校園生活以外,電影用不少篇幅提及數名女生的家庭狀况。例如阿佘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欠佳,甚至會暴力相待,導致她成長路上較多波折;阿雀和馬燕茹與家人的關係較佳,討論個人成長和發展時,可見父母對她們較正面積極的支持。

「我們現在所見的,只是永恆的一個片段,

人生中的一個瞬間。」

這是電影結尾帶來的信息,也是導演所想的主軸。電影的拍攝難度非常高,攝製時間很長,涉及的材料相當複雜。同時長期拍攝也可能令一眾女孩生厭,特別是中二、三時屬青少年反叛的階段,但這樣不妨礙我們見證學生的成長與成就。在社會變遷下,阿佘對入讀醫學院的堅持,馬燕茹在單車項目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我,反映青少年在成長時堅韌朝向標竿直跑,對愛、理解和支持的渴望。

電影一步一步展示數名女生的人生,也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細思對身邊人要更多鼓勵和包容,這將會成為他們勇往直前的力量。為人師表者,也不要小看青年,我們要相信他們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上,都可以作我們的榜樣。

影視小知識

師生在觀影後,可能會思考這齣紀錄片真的在「紀實」嗎?其實在電影發展到1960年代,已發展出兩個非常不同的紀錄片理念。

1. 直接電影 (direct cinema)

由美國梅索斯兄弟(Maysles)與懷斯曼(Wiseman)等提出的「觀察式美學」,他們認為應盡可能不干擾被拍攝的對象,期望拍出攝影機不存在時也會發生的真實事情。

2. 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

另一個派別是法國電影工作者尚.胡許(Jean Rouch)及社會學家艾格摩林(Edgar Morin)首創和提倡,鼓勵導演和被攝者之間互動,認為導演有權力激發特定事件的發生,並捕捉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

《給十九歲的我》明顯屬於真實電影類別,導演的介入已經成為學生成長經歷的一部分。筆者也相信受訪者在將來會高興自己曾經參與過這齣本地電影佳作,觀照那十九歲的自己。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18期]

更多教育
活動巡禮:學生參與工作坊 反思生死意義
【明報專訊】死亡雖然是每人的必經之路,卻鮮有學校於課堂談論照顧者角色、如何面對死亡等問題。聖馬可中學安排學生觀賞以照顧臨終者為主題的劇場《長... 詳情
大開眼界:中紀委
【明報專訊】1927年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紀委)的前身。1949年中紀委正式成立,負... 詳情
價值觀解碼:責任感
【明報專訊】每人在社會上有其身分及責任,責任感是指了解及認同自己的責任,並付諸實行,是教育局推行的價值觀教育中10項首要價值觀和態度之一。 ... 詳情
放眼經濟:三隧分流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西區海底隧道專營權將於2023年8月1日屆滿,政府計劃收回西隧後,8月2日起分階段調整3條過海隧道收費,首階段...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