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錦囊:看書得智慧
【明報專訊】在中國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原名葉紹鈞,1894-1988)的眼裏,由與生俱來便有智慧的人類所寫的「書」,便是智慧之物。
常說多讀書能獲取知識,從而增長智慧,可是葉聖陶認為讀書時需要有明辨的能力,才能獲得智慧。例如當被人限制所讀的書、只能吸收某一類知識,視野沒法擴闊,智慧沒法增長,也不見得是好事呢!
■節錄
人類真是奇怪的動物,有所謂「智慧」。以有智慧故,從最初勞動時或驚駭時所發的呼聲,進化而為互通情意的語言,由語言而造出文字,用文字記載事物,產生「書」這一類東西。
書,又是奇怪的東西:說它可愛呢,書確然把人類過去從奮鬥中得來的經驗和理論告訴後來的人,給後來人指出努力的方向。說它可惡呢,自從書把經驗和理論告訴了後來人,就使階級化了的人類社會常常感到不安。
在可惡這一點上,二千一百多年前聰明的秦始皇已經感覺到了,他就採取激烈手段,索性把藏在民間的書統統付之一炬。這個手段究竟太激烈了,不久就有不讀書的劉項二人起來把妄想傳之萬世的秦朝打倒。後來的皇帝更加聰明,他們知道既然有了「書」這件東西,要根本毀滅它是不可能的,與其「焚」,不如索性讓人家「讀」,不過「讀」要有一定的範圍,一定的辦法,於是找出幾種有利於當時社會的支配階級的理論的書,定名為「聖經賢傳」,其他諸子百家就是「異端邪說」………
——節錄自葉聖陶〈從焚書到讀書〉
■學一學
形容詞
書,本來是中性,即沒有好壞之分,可是當葉聖陶加了一些形容詞以後,例如「可愛的書」或「可惡的書」,就會讓人知道他想說書是好還是壞了!
形容詞能夠描述人或事物的外形、性質與狀態。加了形容詞,能讓人更具體了解事物特點。除了「可愛」、「可惡」,葉聖陶還用了能「互通情意」來形容語言的特點,說書既可愛又可惡的「奇怪」本質、以「聰明」來形容秦始皇、「不讀書」來形容劉邦與項羽。
■知多點
劉邦與項羽不讀書?
節錄中提及「不讀書的劉項」,是源自唐代詩人章碣作品《焚書坑》中的詩句:「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秦始皇為了讓百姓臣服、不讓他們自由思想,便把書都焚掉,認為這樣民眾便不會太聰明,容易受制。不過,書還沒有燒盡,民間便起亂,帶領者是平民劉邦、從小習武的項羽,他們自小都「不讀書」呢!
■寫一寫
試以有趣的形容詞來形容你的書包吧!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