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心理學系硬碟失竊 涉164實驗參與者資料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一個載有164名實驗參與者個人資料及實驗數據的移動硬碟懷疑失竊,引起私隱外泄疑慮。港大回覆本報查詢時確認事件,稱涉事檔案有加密處理,對受影響的人深感抱歉,又稱會加強保安,以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回覆本報查詢稱,截至昨日,未收到與事件有關的通報,會主動聯絡港大了解。有實驗參與者昨晨收到通知,質疑校方在上月15日報警後,事隔兩周才通知參加者,又憂慮曾提交唾液樣本,外泄涉及敏感資料。
有參與港大心理學系「心理復原機制實驗」的參加者昨收到實驗團隊的通知信,內容提到「實驗室用於保存上述實驗數據和個人資料的移動硬碟在香港大學辦公室被盜竊」,他們已於11月15日報警。通知信又提到,「雖然保存個人資料的檔案都有密碼保護」,但提醒參加者要提防可疑人士接觸。
港大稱不涉身分證 檔案加密
本報記者昨日透過信上提供的電話及電郵聯絡團隊,團隊負責人李程在電話口頭回覆稱,詳情已於信件交代,要與部門商討再回應。
港大發言人其後回覆稱,失竊的硬碟內載有164名實驗參加者的加密資料,包括姓名、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性別、工作等基本個人資料,以及實驗數據,不涉身分證號碼,所有檔案均經過個別加密處理。發言人又表示,團隊報案後隨即透過WhatsApp和電郵成功聯絡所有人。
港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另口頭補充,稱研究收集的唾液不涉基因數據;而團隊被指未有及早通知參與者,是由於參加者數量較多,部分或較遲才能通知,重申報案後有隨即通知受影響者,不過該處未交代明確的通知日子。
警方表示,上月15日接獲香港大學一名31歲女職員報案,指該院校辦公室內一個外置硬碟失蹤,案件列作「盜竊」,由西區警署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七隊跟進調查,暫未有人被捕。
稱事隔兩周才獲悉
事主促具體交代遺失資料
事主之一Y小姐(化名)向本報稱,她前年12月至去年3月參與該團隊的研究項目,昨晨透過WhatsApp收到通知信。她表示,曾兩次參與團隊的研究活動,首次是接受篩查訪談,訪談內容詳盡,包括工作類型、個人壓力及生活習慣等;其後於去年3月到港大參與約3至4次的「睡覺實驗」,其間研究人員在她身上貼感應器收集身體數據,她亦須持續兩周戴上團隊分發的手表,用來記錄身體指數,最後獲700元實驗報酬。
Y續稱,團隊除向她收集姓名、出生日期、電話及電郵等個人資料,亦有收集唾液樣本。她對研究團隊遺失硬碟感憂慮,「唾液包括了基因等資料,我都比較concern(憂慮)」;她又質疑對方太遲通報,期望研究團隊更詳盡交代遺失的硬碟裏具體涉及什麼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