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錦囊:河流勝景
【明報專訊】人們自古沿河而居,因為河水有利灌溉農作物,帶來水和糧食,促進社會發展。河流的景色也引來詩人慕名觀賞,並寫成詩句,借景色抒發感受。唐朝詩人王之渙曾登上鸛雀樓看風景,描寫黃河景色,並抒發自己的抱負與發憤向上的志向。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
■語譯
白色的太陽靠着山邊落下,黃河水一直奔流到大海中。若要看更遠處的景色,就要再上一層樓。
■學一學
對偶
當句子的字數相等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讀起來對稱,而且意思相關,這修辭手法稱為「對偶」。以《登鸛雀樓》為例,詩中每句字數相等,每句的詞性相同,例如首兩句「白日」與「黃河」、「山」和「海」都是名詞相對;「依」跟「入」、「盡」與「流」是動詞相對。後兩句的「欲窮」和「更上」是動詞相對,「千里」和「一層」是量詞相對,「目」和「樓」則是名詞相對。
對偶共分三種,分別是正對、反對和流水對。正對,指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近或相關,例如唐詩《長恨歌》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就是正對,兩句均解作情人望能永遠跟對方在一起。反對,指對偶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例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意思是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厚,上下句分別指自己和他人,意思相對。流水對,則是下句的意思承接上句,例如《登鸛雀樓》中的,「更上一層樓」就是承接上句「欲窮千里目」,如果想看更遠處的景色,就得要再上一層樓。
■知多點
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黃河東岸,因經常有鸛鳥在樓閣上棲息築巢,故稱為「鸛雀樓」,跟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以及湖南岳陽岳陽樓,合稱為古代四大名樓。根據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鸛雀樓高三層,往前看可瞻看中條山,向下則可俯瞰黃河。除王之渙外,唐代不少詩人到鸛雀樓留下詩句,包括詩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和暢諸的《登鸛雀樓》。
■寫一寫
你認識香港的河流嗎?試以對偶句描寫河流景色。
■想一想
你想到鸛雀樓觀賞景色嗎?為什麼?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5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