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熨斗炒銀杏

[2022.11.16] 發表
無錫、宜興、寧波等江南一帶地方從前稱銀杏為「鴨腳」,因銀杏左右對稱的葉片像鴨腳的蹼而得名。

【明報專訊】秋冬時節,想吃栗子,隨之就會想起銀杏。栗子砂炒、銀杏鹽焗,是街頭小販攤檔的最佳配搭,不過即使經過聞到香氣,筆者鮮少付費購入,因為手執紙袋遠程回家不易,攤開熱氣早已散失,缺少即買即吃的滋味。鹽焗銀杏的價錢也不似心中預期,有時經過街市、超市,想要買點新鮮的回去,自煮自吃,往往遍尋不果。有次買入包裝好的銀杏肉,肉乾味差,烤了幾顆,吃不下去,可能用來煮腐竹白果糖水會比較合適。

銀杏即白果,同一件物件,就看世人如何形容。「白」與「銀」都是顏色,「白」就是直描,「銀」比較高尚,主要跟金屬價格有關,現代也有「白髮」與「銀髮」的交換用法。銀杏是以形似的「杏」來比擬,白果就以生成的「果」實來說明。起名一事,可以簡單,可以複雜,有時候是取決於語境。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就為這種果實的命名,給出了明確的原因,內文提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上貢呼「銀杏」,民間稱「白果」,雅俗對比,清晰不過。另一名稱「鴨腳」,古籍常見,亦為古時銀杏的俗稱,命名反而是跟枝葉相關。銀杏葉的形狀跟鴨掌極為相似,轉黃時尤為好看,古人以葉片的借代來命名果實,意思相隔確實有點遠。不過代入其中,其實不難理解,遠看樹林,先看到的是層層樹葉,觀葉知果,以易看、易辨的葉片特徵來命名銀杏,怪只能怪銀杏葉的形狀,太容易成為焦點。

■飲食小字典

粵語中「食白果」不是什麼好事,問題出在「白」字,可解作「沒有」的意思,就如現在仍說的「白忙」、「白做」。做生意的朋友最怕「食白果」,筆者以前當廚師的時候,就常常聽到老闆埋怨,晚上沒顧客,又要「食白果」。不談衍生的意思,廣東人確實常吃白果,《廣東通志》提到:「廣東人好食白果,如用白果煮粥,白果炖鴨,幾為家常日用之品焉。」

白果煮粥、炖鴨,有機會可以煮來試試。自己更愛吃烤銀杏,明代《竹嶼山房雜部》記載,銀杏可以「燒熟去皮殼」,作為配茶的果食。現時到日式餐廳,點鹽烤銀杏,細嚼麥茶,就能模擬這種配搭,味道確實不錯。古代另有銀杏的其他烹煮方法,是否考慮重現,請自行斟酌。

較可行的是《物類相感志》所說:「用蘿蔔梗同煮銀杏不苦」,用料上不奇怪,但怎樣調味,就全靠個人手藝。明代《夜航船》記錄的方法不易模仿,談到:「熨斗內以紙襯之,炒銀杏則不爆。」《夜航船》是航行船上,文人交流資訊整理而成。用熨斗炒銀杏,或是船上權宜所用的方法,古時熨斗內加炭發熱,熨衣服同時炒銀杏,確實省時、省資源,不過現在要找古時的熨斗,相信大多會以「食白果」收場。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05期]

更多教育
Talk of the town : ''Long COVID'' affects many patients' lives
【明報專訊】The post COVID-19 condition, also known as "long COVID", has bee... 詳情
Talk of the town : What is ''Long COVID''?
【明報專訊】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he post COVID... 詳情
【明報專訊】■Game 30th Oct 2022 ■Gear up True (Criticisms on thi... 詳情
Story : Weekend Joyride
【明報專訊】It's a busy weekend for the Bear family. Mother Bear is doing t... 詳情
Game
【明報專訊】■Game 1 The Smarties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dream jobs. Comp...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