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混合腦」實驗 助研腦疾療法

[2022.10.16] 發表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用人類皮膚細胞培育出「類人腦組織」,植入初生鼠腦部,使「人腦組織」成為鼠腦一部分並能運作,被視為生物工程學突破,為研究自閉症、腦癇、精神分裂、智障等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更真實模型,甚至為治療腦部疾病帶來希望。

這項研究花了7年時間,成果上周三(12日)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刊登。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用人類皮膚細胞製造幹細胞、培育出和人類大腦皮層相似的組織,然後將這些「類人腦組織」(organoids)植入約100隻初生鼠的腦部。由於幼鼠免疫系統較弱,因此沒有產生排斥現象。類人腦組織隨着時間繼續茁壯生長,並與鼠腦細胞融合,6個月後,類人腦組織大約佔了鼠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

提供真實模型 研自閉退化症

研究人員將類人腦組織植入實驗鼠大腦專門接收和處理觸覺或痛覺的區域,之後做實驗,訓練老鼠令牠們每當受到藍光脈衝刺激,就知道有水飲,15天後鼠學會了「藍光刺激=有水飲」,顯示類人腦組織向鼠腦的「尋求獎勵」區域發出信號。另外,研究人員又向鼠鬚吹氣,觀察到了類人腦組織的神經元有反應。

研究團隊還把3名蒂莫西綜合症(Timothy syndrome)患者的人體組織移植到幼鼠,並且發現其中的基因突變阻礙了鼠腦的發育。蒂莫西綜合症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有可能發生異常心跳而導致生命危險,也可能造成自閉症。

科學家希望以「人鼠混合腦」實驗了解基因突變如何影響人腦迴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最終用於研究自閉症、柏金遜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甚至測試新療法效果。

這項研究雖對了解人類大腦提供希望,但也有道德考量。論文的主要作者、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教授帕斯卡(Sergiu Pasca)表示,受試的鼠沒有出現焦慮或痛苦。基於倫理和動物福利考慮,他反對將研究轉移到黑猩猩、猴子等與人類演化近親的靈長類動物。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法新社)

更多國際要聞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