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求助增 有立會議員嘆自費做區務
【明報專訊】據本報統計,除離島區外,全港其餘17區現存的區議員人數,都不足當區議席一半,不少留任者接獲的跨區求助個案大增,荃灣區議會主席陳琬琛曾接到觀塘和元朗居民求助,黃大仙區議員譚香文亦接到港島等跨區求助。另邊廂,多名新任立法會議員在地區開設辦事處,部分「單頭議員」與政黨議員合作。
觀塘求助荃灣 港島求助黃大仙
曾任離島區議員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指,很多政府政策往往需區議會「走埋最後一里路」,例如協助居民申請某些項目,令政策落地。在多區設辦事處的他說,九龍東的區議員空缺未算最嚴重,但的確多了求助個案。
選委會界別立法會議員江玉歡開設5個地區辦事處及1個聯絡處,其中一個辦事處與鄧家彪「聯名」。江說,逢周末會到辦事處了解區內居民意見,她認為立法會議員的地區工作同樣重要,有助下情上達。她稱,在多區區議員不足下,加上疫情、經濟差等,居民需求大增,但立法會議員並無額外資源做區務,部分項目要自掏荷包,舉例其每月贊助4名學生的獎學金是來自議員薪金。她批評政府不重視區務,否則應投放比現時更多的資源。
鄧家彪:勿囿選舉 關鍵半官方參與
司馬文:倘撤民選 政府如自堵耳目
政府正檢討地區行政工作,鄧家彪認為,地區需要人為市民「奔走」,指地區行政改革不應限於區議員是否選舉產生,而是地區治理上有否半官方角色的人或組織可為政府在地區工作。
南區區議會副主席司馬文則認為,民選議員獲市民支持,有助政府了解地區意見,在政策推行時的反應、應變可更快,若區議會取消民選成分,政府有如閉上單邊眼睛和耳朵。他指出,關鍵在於政府如何降低選舉的政治風險,但他認為目前的選舉制度已有足夠保障,除非政府不再信任社區。
陳琬琛曾向居民諮詢對區議會未來的想法,普遍關注是「第日搵邊個?」陳說,居民過去數十年習慣落樓可找到區議員幫忙,若改為委任,居民不認識,信心會大減。
被問到區議會會否保留及其產生辦法,民政事務總署稱,政府在整個地方行政檢討,會考慮日後無論以任何形式產生的區域組織,均須為非政權性的諮詢組織,以符合《基本法》第97條規定,並有廣泛代表性、熟悉地區事務,可接受政府就地區事務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