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移植 深水灣重建珊瑚礁 海洋公園收費浮潛活動 未來或擴至深水灣
【明報專訊】香港海岸線有近90種石珊瑚,受全球暖化和海洋污染等影響,各地珊瑚白化情G愈趨嚴重。海洋公園聯同信和集團與本地初創企業archiREEF開展「活化珊瑚行動」,計劃在園區新設的珊瑚保育中心內,針對指形鹿角珊瑚、肉質扁腦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研發3套護理系統,養殖約150棵珊瑚碎片,用作推廣保育,並在3年內將120棵珊瑚碎片移植到深水灣,冀在20平方米水域重建該灣區鮮為人知的珊瑚礁,且不排除將來把園方的收費浮潛活動擴展至深水灣。
明報記者 施晉宇
該計劃涵蓋的珊瑚品種,其碎片需1至2年才能修復,而較完整的會直接移植至首創的3D打印赤陶人工礁盤。海洋公園海濱樂園動物部監督王子沖說,珊瑚屬較難保育的生物,指形鹿角珊瑚生長速度快,卻易白化;而肉質扁腦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較頑強,惟受光面積不及指形鹿角珊瑚廣,故研發3套系統養殖珊瑚,根據各品種調整水溫、光線、酸鹼度及微生物數量等,若某條件不達標,系統就會發信息提醒照顧員。
保育中心3月啟用 培育中小學活化大使
王透露明年3月啟用的保育中心會用這3套系統保育另外150棵珊瑚碎片,並打算聘請6名大學實習生參與照顧;本月起透過生態導賞和講座等,培育多名中小學「活化珊瑚大使」協助推廣保育,又不排除園方去年推出的收費浮潛活動,將來擴展至深水灣。
人工礁盤參照腦珊瑚設計 減人為足[
負責研發人工礁盤的archiREEF,其聯合創辦人余碧芬說,人工礁盤是按環境和珊瑚特徵經演算法打印製成,不規則形狀有助珊瑚依附,提供穩固基座;由於本港水域沙泥沉積,一旦出現水流,海水撞擊不規則表面有助}走沉積沙泥;人工礁盤參照腦珊瑚外觀設計,減少海H的「人為足[」;六角形設計則有助延伸發展,珊瑚生長情G再由專家和港大研究人員每季監察。
余稱,翻查資料發現深水灣幾十年前曾有珊瑚礁,近年水質好轉,惟「環境變好不代表珊瑚會重返」,加上全球暖化成為修復阻力,期望人為培殖珊瑚可重塑昔日蓬勃情G,在這場全球暖化與珊瑚「龜兔賽跑」中「推一把力」,將其存活率提高至98%。
信和集團透過黃氏家族創立的「香港創新基金」資助計劃。信和集團助理可持續發展總經理郭鎧怡說,現時透露總資助額言之尚早,不排除有新項目會加碼。
信和資助 不排除有新項目會加碼
郭鎧怡又說,氣候變化迫在眉睫,教育大眾保護「恆常看不見的世界」屬於重要課題,現時每兩周開會確保進度,若計劃效果理想,期望政府協助將同類修復珊瑚的計劃擴展至本港其他海域。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