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 波羅的海三國退出
立陶宛交通副部長離台 京宣布制裁
中國外交部昨晚宣布,制裁剛結束訪台的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副部長瓦伊丘凱維丘特。此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加上之前的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國已全面退出。該機制的規模由最多時的18國,減至15國。
中國外交部聲明指出,瓦伊丘凱維丘特踐踏「一個中國」原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決定對其採取制裁措施。此外,暫停與立陶宛國際道路運輸領域交流合作,暫停與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任何形式的交往。
另據路透社報道,愛沙尼亞當地時間周四(11日)發表聲明稱,該國在2月峰會後就再未出席任何會議,決定不再參與有關合作,但會繼續推動與中國建立務實關係,包括在尊重人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法下,推動歐盟與中國的合作。同日稍早,拉脫維亞亦發表類似聲明,同時解釋繼續參與合作機制不符合該國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的戰略目標。
該機制的現任輪值主席國捷克,被視為下一個可能退出的國家。捷克外交部5月曾稱合作機制的成果不似預期,中國將展開大規模投資,以及互利貿易的承諾尚未實現;而一些國會議員已多次呼籲政府退出。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巴特爾(Vedant Patel)表示,在讓波羅的海地區成為更具韌性和更繁榮的地區方面,美方將繼續密切支持各方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由北京2012年主導創立「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最初共17個國家參與,2019年希臘加入後一度擴大至18國。有分析指出,地緣博弈加劇是導致一些國家退出的主要原因,中東歐地區明顯向西方靠攏,大多數都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表示強烈譴責,甚至加入對俄制裁,中俄的友好關係令這些國家感到不安。亦有統計指出,中國對中東歐地區投資集中在匈牙利、塞爾維亞兩個最友好國家身上,其餘國家認為未獲得實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