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廣州消費平民化 外國客消費遜京滬
【明報專訊】除了如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草案》也梳理了廣州在消費上的優劣勢(見表),承認與北京、上海有很大差距,例如廣州人均優質商業面積僅0.3平方米,遠不如上海0.8平方米和北京0.7平方米;優質商業營運商只得12家,要麼是本地國企如廣百,要麼是太古匯、K11等港資企業,但上海有61家、北京有30家;又如廣州的中華老字號有35個,排名全國第5,與上海180個、北京116個差距懸殊,且經營模式單一傳統,難滿足消費主力年輕人群體需求。
駐穗國際名牌97家 全國排11
據去年統計數據,已進駐廣州的國際奢侈品品牌97家,居全國城市第11位,奢侈品門店54家,奢侈品消費者總量佔全國約1.5%,均僅排第9位。國際知名品牌多數將總部、總店設在京滬,單是每年新品發布都能吸引不少顧客。廣州雖有大量紡織服裝、皮革皮具、化妝品等產業和批發市場,但以低端加工為主,缺少設計研發、品牌營運、展銷的高價值環節。
要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就要有吸引國際消費者的能力。以疫情前的2019年數據,廣州接待過夜旅客6773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899萬人次,排名全國第二,但絕大部分來自港澳台,外國遊客僅佔38.5%,平均在穗消費不足5000元(人民幣,下同),低於京滬等城市6000至8000元水平。廣州也不像北京那樣有頻繁的外事活動,亦不像上海有強調進口購買力的「進博會」;雖然廣交會每年帶來固定外商客流,但過去強調出口為主,且展館周邊功能單一,難拉動消費。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表示,京滬高收入群體比廣州大,高端消費自然多一些,廣州是「平民化」城市,比京滬檔次雖低,但消費量大和接近產地,所以反過來有平民化、更常態的優勢。他說,廣交會和各種專業市場之所以難拉動消費,因這是屬於批發層面的市場,批發商來買貨,最終消費者不在本地,這是廣州作為製造業基地中心城市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