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轉角唐樓剩28幢 8未評級 一幢拖逾10年未評完 4無納入古諮清單
【明報專訊】古諮會早前通過將一級歷史建築、戰前轉角唐樓雷生春列為古蹟,有望成為本港首幢法定古蹟唐樓。坊間對本港餘下戰前轉角唐樓數目有不同說法,保育組織考城學社調查發現,全港共28幢戰前街角唐樓與洋樓,當中8幢未獲評級,佔整體近三成,包括中環鬧市的唐樓及評級拖逾10年的荷李活道60號蔗水舖,其中4幢更屬「漏網之魚」未納入古諮會評級清單。考城學社稱,轉角唐樓有兩個立面面向道路,較一般唐樓稀有,每幢僅存樓宇都有標誌性建築特色,若作發展會被列為乙類地盤,地積比較高,有清拆風險,促古蹟辦為這些唐樓評級。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團體:「轉角」地積比較高 有清拆風險
考城學社創辦人何尚衡稱,該社調查發現,雷生春之外的戰前轉角唐樓,全港餘27幢,其中一幢皇后大道西的唐樓落成年份雖有待確認,但官方資料顯示為戰前樓宇,故暫列為戰前轉角唐樓。何說,近年屢有戰前轉角唐樓拆卸,例如灣仔同德大押2015年清拆,以及早前青山道301及303號唐樓因路邊雜物起火熏黑,都有傳媒引述專家稱全港僅餘小量轉角唐樓,但數字有很大差距,故該組織從早前的全港唐樓普查整理出符合「戰前」及「轉角」兩項條件的唐樓資料。
何說,戰前唐樓買少見少,同時屬轉角的更少。28幢戰前轉角唐樓中,目前僅雷生春擬議為法定古蹟,其餘大部分評為歷史建築,包括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灣仔石水渠街藍屋、已活化的灣仔和昌大押為二級歷史建築。
稱每幢各有標誌特色 「至少給機會」
該28幢唐樓中有8幢未有評級,當中4幢被古諮會納入須評級的名單,當中荷李活道60號、2009年已建議評為二級的「公利真料竹蔗水」,至今未完成評級程序;餘下4幢更未納入評級清單,包括德輔道中154號、書館街4號、廣東道554號及有待確認落成年份的皇后大道西360及362號。何尚衡認為,這些建築與其他轉角唐樓一樣,應至少給予評級機會,「雖然評級不代表不會清拆,至少都有個認證」。他又說,每幢僅存樓宇都有標誌性建築特色,如德輔道中154號立面裝飾清簡,只有極簡約的橫飾紋和仿古典建築柱頭,卻是現存戰前唐樓中層數最多。撇除部分樓層可能在後來加建的因素有待查考,樓宇之高也較少見,間接見證昔日德輔道中之繁盛。
古蹟辦:一直有檢視具潛在價值建築
古蹟辦回覆稱,一直有檢視具潛在文物價值建築物,以考慮是否適合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包括德輔道中154號、書館街4號及廣東道554號等。至於荷李活道60號,因業主代表多次就擬議評級提出反對及疑問故未評級,古蹟辦會處理反對意見,適當時候提交古諮會確認評級。
何尚衡說,本港鬧市看似還有不少唐樓與洋樓,但戰前的已十分凋零,三級歷史建築彌敦道190號去年中一度傳出清拆危機,考城學社發現,該唐樓不單是尖沙嘴區內唯一在行人路建有騎樓柱的轉角建築物,亦是該區唯一一幢戰前洋樓。他又稱轉角唐樓位於街角,同時有兩個立面面向行人路或車路,更能展現建築風格,就如青山道301及303號唐樓已成區內地標,雖是二級歷史建築,但始終是私人物業,有發展壓力,幸而近日被熏黑的外牆已塗油漆,反映業主有意保育。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