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山徑撿1.5萬件垃圾 紙巾類佔三成
【明報專訊】■(「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綠惜地球舉辦「惜山競走2022」活動,調查港九多條熱門行山徑,活動共撿拾近1.5萬件垃圾。紙巾(21%)、煙頭(21%)及食物包裝袋(20%)佔整體垃圾約六成,紙巾類垃圾合共32%。綠惜地球項目主任潘星宙表示,外國有研究發現紙巾落入泥土,需時約2至4星期分解,主要以不織布製造的濕紙巾更是難以分解的塑料,呼籲市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漁護署提醒市民應妥善處理垃圾,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港大揭黑色素瘤新機制 助設計藥物阻擴散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黑色素瘤中一個名為「DEPDC1B」的致癌基因可激活另一致癌因子「SOX10」的致癌活性,分泌促進血管生成因子「SCUBE3」,助長癌細胞長出血管,增強轉移能力;以上3種物質數量愈高,黑色素瘤晚期血管密度愈高。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張知恆博士表示,SCUBE3蛋白可成為標靶,有助設計藥物,生產針對該蛋白的中和抗體藥物,或可阻止黑色素瘤轉移擴散,提升患者生存率。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環團促規管 「可降解」塑膠
綠惜地球收集市面10種「可降解」塑膠產品,包括膠袋、餐盒和濕紙巾等,發現全沒標明全面降解的條件,如氧氣、光線、濕度、溫度、時間和泥土細菌量,更沒說明回收或棄置方式。綠惜地球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表示,「可降解」塑膠需在特定環境下才可完全分解,例如60℃以上高溫,或用上工業處理設施。香港廢塑料協會常務會長兼環保進城創辦人黃穎灝表示,可降解產品混入各種物料令塑膠純度大打折扣,或使回收物料變成廢物,認為政府應立法規管可降解產品,甚至禁止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內地11市納數字人民幣試點
人民銀行2022年3月下旬舉行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座談會,宣布將天津市、重慶市、廣東省廣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廈門市,以及浙江省承辦亞運會的6個城市列入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此外,美團聯合中行、建行等,向廣州居民發放數字人民幣消費利市,消費者只需在6月30日或之前打開美團手機程式搜索數字人民幣及完成報名,可領取40元的數字人民幣利市在網上消費。人行指出,未來要加大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應用和體系建設,加強安全和風險防控體系的建設,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
■(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世衛料新冠漸弱 今年或結束大流行緊急階段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3月30日在簡報會表示,全球新冠病例正在下降,且望2022年結束全球大流行的緊急階段。按模型推測未來一年新冠病毒疫情發展,最可能情况是新冠病毒繼續演變,但隨着全球民眾因接種疫苗和受感染而提升免疫力,病毒殺傷力將日漸減弱。最壞情况是出現更高傳染力兼具致命威脅的變異株,以致必須為體弱群組補針和改動疫苗。世衛希望全球有七成人接種疫苗,並主張各國持續做病毒測試,以及加強追蹤「長新冠」(long covid)以減少疫後的長期後遺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