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時政一周:灣區9市收入榜 廣深市民賺最多
【明報專訊】港府4月將派發5000元消費券刺激市道。為拉動內需,大灣區城市去年也大力支持消費,不過市民要花得起錢,還得看賺錢能力。綜合各城市已公布的消費相關數據,去年灣區內地9市,以廣州及深圳市民賺錢能力最強,花錢能力亦最高。
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數據顯示,去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5萬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9.7%,增速比2020年提高4.5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萬元,按年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萬元,按年增長10.7%。
對於灣區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大,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不久就遇上新冠疫情,灣區城市的經濟聯動受一定掣肘,因此廣深這些龍頭城市跑在前面時,透過核心城市引領帶動「節點城市」的經濟效應需更多時間才會顯現。另邊廂,香港去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升至41.4萬港元,澳門則未有公布數據,不變的是兩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仍比灣區內地城市高數倍(圖1)。
廣州零售總額首破萬億
全國第四
既然賺得多,自然花得多,去年內地疫情稍緩,市民購買力有所復蘇。廣州市民不單能賺,也願花,去年廣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破萬億元大關,達1.01萬億元,按年增長9.8%;其次的深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亦有9498億元,增幅也有9.6%,今年有望躋身萬億消費城市行列。在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前十城市中,廣州與深圳亦分列第四及第五。
不過,灣區其他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明顯不及廣深(圖2)。林江認為,要改善消費,刺激內需,就需要增強消費者信心、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他指出,廣州獲得國務院批准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試點,通過試點建設,並充分利用大灣區區域融合發展的契機,可總結更多刺激消費的經驗,再推廣至灣區乃至全省其他城市。
要刺激消費,就需要有吸引消費的場所,現時廣東省有16個示範特色步行街或商圈,大灣區城市便佔其中13個,又以廣州和佛山的示範特色步行街數量最多,各有3個。例如廣州市北京路步行街,去年累計客流量8214萬人次,按年增長10.6%,營業額亦增長23.3%,錄137.8億元。至於其他如深圳華強北商圈、珠海華發商都、佛山嶺南天地步行街商圈、東莞鴻福路商圈等,亦正改善基礎設施,塑造消費氛圍濃厚的「地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