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製「歐洲911」 改寫歐盟安全觀
「普京的戰爭是歐洲的9/11」——荷蘭記者德格魯伊特(Caroline de Gruyter)在俄軍2月24日侵略烏克蘭後4天,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表以此為題的評論文章,形容這是分水嶺時刻,令歐洲驚覺過去廿多年來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對話努力,都因為歐洲缺乏威懾莫斯科的硬實力而徒然。最明顯的例子是德國,迅速宣布軍費加碼,以達至多年來未達到的「2%目標」。但研究歐洲安全政策的學者向本報坦言,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仍然巨大,而且實際軍力不會因此立即增加,要為俄羅斯帶來威懾並不容易。
【烏克蘭危機系列 之 六 】明報記者 洪明超
北約早在2006年已制定各成員國軍事開支佔GDP至少2%的目標,但即使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促使歐洲多國開始增購軍備,整體上達標國家仍然有限。其中以歐洲經濟龍頭德國最受爭議,其軍事支出佔GDP比例一直連1.5%都未達到。
德增軍費帶頭「自救」
不過在俄軍侵烏3天後,德國立場劇變,新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宣布撥款1000億歐元(約8640億港元),設立一筆過「特別基金」以提升德國軍備,並會立即達到「2%目標」,而非再拖到幾年後。朔爾茨政府還一改戰前曖昧態度,對為烏克蘭供應德製武器「開綠燈」,被視為重大政策轉向。
朔爾茨解釋,俄軍侵烏將會牽連到整個歐洲,「通過攻擊烏克蘭,普京非只想把一個國家從世界地圖上抹煞,他正在摧瓞甯w安全架構」。
德國現屆政府出現這樣的變化並不容易,朔爾茨所屬的社民黨以冷戰期間執政時提出跟蘇聯交好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著稱,黨內有不少同情莫斯科的聲音,而副總理哈貝克和外長貝爾博克所屬的綠黨則以和平反戰主張起家,黨內不乏反對向烏克蘭供應武器的意見。德國《明鏡周刊》月初報道指出,朔爾茨的決定無論在社民黨還是綠黨內部都惹來一定反彈。
柏林的政策轉向無疑會進一步影響歐盟。貝爾博克上周五表示,在德國倡議下,「歐盟正在首次制訂廣泛的安全政策戰略」。她坦言這場戰爭再次顯示,歐洲安全依賴北約的集體防衛,德國須跟歐盟和北約的安全政策互補。她表明要調整協助北約東翼國家的策略,其中德國會在斯洛伐克作出重大貢獻。
歐盟另一龍頭法國,其總統馬克龍原本就是歐洲加強自我防衛的重要推手,在俄軍侵烏後,儘管他有心進一步推動歐洲「戰略自主」和「歐洲軍隊」的概念,但目前看迴響有限。但在下月法國總統大選,馬克龍仍有望憑對俄外交展現領袖地位,以及兩名極右對手馬林勒龐和澤穆爾面臨親俄質疑下,連任勝算水漲船高。
歐洲告別依賴美國仍需時
儘管如此,歐盟在軍事建設的立場轉變未必有明顯的即時效應。專研歐洲政治以及安全戰略的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希利溫斯基(Krzysztof Sliwinski)向本報表示,雖然歐洲人已從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中「汲取教訓,視綏靖為一項弱點」,但目前西歐依賴俄羅斯能源的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大」,他相信歐盟整體以及個別成員國對俄回應「或將仍然有限」。
資料顯示,目前俄羅斯佔歐盟27國平均天然氣進口約45%,歐盟27%石油與46%煤炭亦進口自俄國。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日前指,歐洲對俄能源依賴度於克里米亞被吞併後不跌反升,他呼籲今年底前將相關進口減少三分之二。但部分嚴重依賴俄國供應能源的歐洲國家提出將期限延至2027年或2030年,可見脫u仍然需時。
小國地理位置科技等具戰略價值
另一方面,增加軍費亦不代表實際軍力會即時增加,希利溫斯基指出這「不足以威懾俄羅斯」。卡內基歐洲研究所2015年報告指出,「2%目標」雖難反映歐盟各成員國的軍事實力,但屬展示各國捍衛歐洲安全的政治意願。隨茷X羅斯公然挑戰後冷戰歐洲安全架構,中東歐國家未來或面臨更迫切的安全壓力。歐盟五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前年佔全歐盟軍費支出接近三分之二,但這不代表小國對歐洲安全沒有作用。希利溫斯基向本報表示,歐洲小國可貢獻的兵力雖然有限,但部分國家如波蘭位處東歐前線,其地理位置已具獨特戰略價值,另外像愛沙尼亞近年致力發展資訊科技,將可從相關方面貢獻歐洲防衛戰爭。
學者﹕俄侵烏長遠利美國
對北約的軍事支柱美國而言,歐洲重新「整軍經武」,可望分擔華府的戰略壓力。兩名美國學者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和布蘭茲(Hal Brands)上周在《外交事務》網絡撰文,直指普京的侵烏決定「不經意地為美國及其盟友帶來重大幫助」。
二人認為短期內歐洲的危機會扯走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注意力,但長期而言,華府及其盟友可利用莫斯科引發的憤慨,來對中國更為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