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了解對方,而是為了轉移對自身痛苦的注意力。
【明報專訊】「下定決心/回復單身都不覺荒涼」——熱戀的甜,失戀的苦,即使你未曾談戀愛,想必略有所聞。不止有戀愛經驗豐富的人才有「資格」談論愛情,16歲已經出家的佛教禪師也可以。生於越南、俗名阮春寶的一行禪師(釋一行),在著作《初戀三摩地》提及自己24歲時邂逅心儀對象:「看她從不敢超過一、兩秒鐘,然後就垂下眼睛……我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但我知道我的安寧被擾亂了。」
■想一想
一行禪師16歲出家,後來赴美研讀比較宗教學,於不同學府講學,提倡「入世佛教」,教導「正念生活」(Mindful Living),推動反戰運動,並於1967年越戰期間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後遭越南政府取消護照,流亡法國,至2017年健康大不如前,才獲准回國靜養,2022年1月22日凌晨於其出家地慈孝寺圓寂,享壽95歲。如此一位著名佛教領袖、正念大師,不是理應「看破紅塵」嗎?
佛寺邂逅 靠詩遏情排緒
一行禪師是在寺廟講學時遇到她的。那時,他24歲,她20歲,是一個比丘尼(佛教女性出家僧侶)。初次相見,她獨自站荂A他「感到彷彿有一股清涼的風拂過我的面頰」,是從未有過的感覺,於是前去問好,並請教名字,一起往寺院走去,便結下緣分。在寺院堙A他們為了看見彼此的臉,特地轉過頭來說話。一起走路時,二人都寡言害羞,不敢四目交投。不知道形容為「小鹿亂撞」是否準確,只知道一行禪師想寫詩卻無法落墨 ,要靠讀詩作才能令心境平靜下來。
也不知道這是否就是「一見鍾情」,只知道二人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一行禪師想她知道自己的心意,她卻極力迴避,裝作不懂。後來,他去了另一寺院,卻渴望再次遇見她。一行禪師明白自己已深陷愛情,要尋求解脫,不斷寫詩、誦詩,以詩句靜觀自身情緒,其中一首是「春來風雨夜,獨臥夢難成。花落知心事,拂地靜無聲」。
讀到此處,你是否會想:如果他們不是出家人,那不就可以繼續發展情緣,開花結果?一行禪師並不這樣想。他想,如果他們不是志同道合,同習佛道,就不可能相遇;如她不是出家人,他也不會愛上她。
對自己慈悲 方對別人有愛
讓我們回到「俗世」,很多愛侶都走過類似的軌[:起初積極探聽對方興趣,投其所好,彈指之間釋放我這狂熱內心,哪管外間很多反對我愛你的聲音;相處久了就不復舊時好,把對方的缺點放大,把當初的理解統統忘掉,甚至會想「為什麼男/女人這麼難懂」、「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卻沒有回報」?失戀又會呼天搶地,每天都像天花塌下,淚腺失調,輾轉難眠。
一行禪師認為,「我們深深地愛上一個人,常常不是因為真的愛對方、了解對方,而是為了轉移對自身痛苦的注意力」。年輕的他被想念她的眷戀牽茖哄A不能相見就患得患失,心生痛苦,把「愛」局限於一個人身上。他認為,「給予他人的最佳禮物,就是了解對方的苦」,就像他們同為出家人,對想念家人感同身受,便一起誦詩排解思緒。他從修習中學會練習真愛,把這份愛增長而涵納所有人,包括自己。所以,愛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愛自己,對自己產生真正的慈悲,才能對別人有真正的愛和了解。多年後回顧初戀,他沒有說自己還愛不愛那比丘尼,而是說她一直都在,繼續塑造茈L的生命,成為世界的一部分,不負如來不負卿。
文:鄒靖儀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