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夜晚 你的膀胱是否冷得發抖
正常人在夜間睡眠期間因為有「抗利尿賀爾蒙」的作用,可以使得尿液濃縮,避免在夜晚睡覺休息期間會因為膀胱儲尿過多而需要起床上廁所,進而讓人體能夠因為得到充足的睡眠而獲得充分的休息、恢復體力與提升免疫力。
「夜尿症」在定義上指的是夜間睡覺時期必須起床解尿一次以上。造成夜尿症的原因很多,諸如抗利尿賀爾蒙分泌異常、新陳代謝疾病、水分攝取過多、使用利尿劑、攝護腺肥大、膀胱神經或病生理的變化……等。「膀胱過動症」是一因為膀胱神經受損導致膀胱神經過度敏感,進而產生膀胱逼尿肌異常收縮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徵狀包括頻尿、急尿、夜尿及伴隨有或無尿失禁的發生。
在30-79歲的成人,平均每5人就有1位有膀胱過動症的困擾,代表其發生率大約為20%,此狀況與男女性別無關,會隨?年紀的增加而增高發生率。
正常人膀胱儲尿達到約150毫升時會有想要解尿的感覺,但是此時的膀胱仍可忍的住而不需立即至廁所解尿,可繼續儲尿至300-500毫升才需要解尿。但是,膀胱過動症患者的膀胱因為有神經過度敏感的問題,可能在儲尿50-100毫升時即會有想要解尿的感覺,徵狀嚴重者,有時若是不立即至廁所解尿,甚至會發生尿失禁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什麼膀胱過動症患者臨床上時常會抱怨膀胱容積過小,喝水後很快就會想要上廁所,有時若是稍微延遲一下,膀胱就會感覺到好像憋不住,甚至會有漏尿的狀況。
冬天時,氣溫變冷,溫度下降,人體排汗狀況自然減少,因而使得我們在冬天時的解尿頻率會上升,自然夜尿的次數也會因而增加,此夜尿頻率增加的狀況在膀胱過動症患者會更加明顯,因為在膀胱內的溫度感受器會因為氣溫變冷的關係,增加C-fiber的神經傳導活性,更加刺激膀胱的神經反應,因而造成夜尿次數增加更明顯,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進一步影響病人的心裡、情緒、體力與免疫力,甚至可能因為夜間起床解尿時不慎摔倒而進一步造成身體的受傷。
泌尿外科陳進利醫生表示:「夜尿症」是「膀胱過動症」患者常見的徵狀之一,但並不代表病患就一定是膀胱過動症,有此疑慮時,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可經由基本的病史詢問與許多檢查方式(諸如尿液檢查、尿流速測定、餘尿量掃描、排尿日誌紀錄、尿路動力學檢查、膀胱鏡……)進一步鑑別診斷與確診。治療的第一步是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平時避免刺激性飲食的攝入(如含糖飲料、酒精、咖啡、茶……),在傍晚過後即降低水分的攝取量,避免增加夜尿的次數,同時注意身體的保暖,避免增加膀胱神經的敏感刺激;若是在調整日常生活的習慣後還是有夜尿的困擾,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抗蕈毒鹼受體藥物及新一代的β3-腎上腺素受體活化劑,可更進一步改善膀胱的神經傳導刺激,降低夜尿的次數。
文╱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