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城規環評合併諮詢 本研社批削公眾表達權 本末倒置
【明報專訊】發展局正審視城規條例,壓縮發展土地時間。團結香港基金昨日提出多項建議,縮減造地時間,包括將大型發展項目諮詢「三合一」,一併處理城規、環評等諮詢,開展大型項目時同步展開其他期數的詳細設計及收地,以及取消城規會申述會等,其中城規會程序可由最長17個月縮短至8至10個月(見表)。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政府推出爭議大的項目又諮詢不順,犧牲公眾參與及表達權是本末倒置。
倡取消城規申述會 檢討綠地比例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提出23項建議,若獲落實,料有12.3萬個2026年起5年落成的單位,可提早至2025年或以前落成,公屋輪候時間可由5.9年減至3.7年。基金會引述發展局指大型發展由前期規劃到有「熟地」供應,一般需時至少14年,建議將現時3個階段諮詢整合成一個大型諮詢,包攬城規和環評等諮詢。對於需時至少3年的環評程序,則縮減環評調查及製作報告時間,並在評核加入清楚指標。另開展大型項目應同步展開所有期數的設計與收地。
政府有意修改城規條例,基金會亦建議將城規會「制訂圖則程序」的法定時間由最長17個月減到8至10個月,並取消城規會申述會,申述和反對意見直接交由行政會議參考。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說,壓縮城規等法定程序只是整合,程序無減少,不會削弱監察力度。
環團憂濕地緩衝區轉移地積比
另外,基金會指香港有67%綠地,當中40%是郊野公園,比例明顯過高,建議檢討綠地比例,亦應重新規劃濕地緩衝區並引入地積比轉移。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規劃紛爭源於政府揀選項目出錯,犧牲公眾參與是本末倒置,反建議政府做好一手樓空置稅、打擊囤樓等。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認為,綠化地帶具緩衝價值,非只有生態價值,擔心濕地緩衝區轉移地積比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稱,整合諮詢可減少爭拗的時間,質疑多重諮詢欠效率,如過往填海諮詢時,雖然大部分人原則上同意選址,但諮詢具體選址時,附近居民卻因自身利益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