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港人「五險一金」全攻略
【明報專訊】內地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五險一金」,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的統稱,自2020年底中央頒布《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後,港澳台居民無論繳費或報銷都享有內地居民同等待遇,各地亦陸續推出便利港人辦理「五險一金」的措施,廣東省人社廳數月前亦在香港舉辦了有關港人參加社保須知的推介會。
隨虓U來愈多大灣區內地城市推出吸引港人的創業及就業政策,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打工仔都有機會辦理「五險一金」。本篇蒐集了8條常見的「五險一金」問題,讓已經或有意於大灣區展開事業的港人更了解相關制度。
非全部強制參加
參加本港強積金計劃的港人,如強積金戶口持續有效,可不參加內地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是「五險一金」中港人參與比例最低的一項,因為要在內地買樓、租屋才可使用,港人如認為無需要可以不辦。
內地公司須為員工辦理
獲內地企業聘請的香港員工,人事部門會代為辦理「五險一金」;內地註冊的港澳初創企業也有責任為員工辦理五險一金,否則有違法風險。其次,自僱者、個體工商戶可辦理五險一金當中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第三,在內地沒有就業的60歲以下港澳居民,可以自願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繳費金額按月薪計算
在內地就業的港澳居民按月薪一定比例繳費,企業和員工個人分別繳納不同的比例。當中養老和失業保險的繳費比例固定,醫療和工傷保險的繳費比例則有分級,由企業選擇為員工繳交級別。目前部分地區養老保險的企業繳費比例從16%降至14%,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則是0.8%;醫療和工傷保險的最高繳費比例,企業分別是6%和0.6%;員工除工傷保險不用繳交,其餘3個險種亦要繳付一定比例費用。以一名月入1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員工為例,企業要供2140元,員工要供970元(見下表)。
所以,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對企業來說成本不小,北上創業者亦應考慮在內。各地不時因應經濟或疫情等推出企業繳費減免優惠,需及時留意。此外,繳費基數設有上下限,就如強積金一樣,自僱或非就業港澳居民可在上下限之間自選金額為繳費基準。五險一金繳費基數水平會每年由各地社保部門計算當地平均工資後得出,無論是以企業或個人身分參保,都需留意繳費基數上下限每年變化;而通常上限是當地平均工資的3倍、下限是平均工資的60%。
離開內地可暫留帳戶
五險一金原則上是當地繳費,當地取用,如果到內地其他省份、城市工作或居住,繳費地亦相應轉移。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離開內地,可暫時保留社保個人帳戶,再返回內地並繼續繳費的可累計繳費年限。若本人書面申請終止社會保險關係,可以將個人帳戶餘額返還。
「定點」醫院報銷比例最高
與內地居民一樣,港澳居民憑社保卡可選擇指定一間社區醫院及一間大醫院辦理「定點」,在定點醫院治療的費用報銷比例最高,若因急診需到非定點醫院,報銷比例則相對較低;定點醫院每年可更換一次。生育保險則需在所住社區辦理「生育服務證」後,再到計劃生產的醫院辦理「生育保險定點」,可在產檢、生產時按比例報銷費用,生產後可領取生育津貼。
失業保險繳1年可申請
失業保險繳費滿1年後,非因本人意願失去職位,辦理失業登記且有意求職者,可以通過 「粵省事」、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服務平台、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等線上申領,也可到各區、鎮、街社保機構辦理,自行辭職不能辦理。失業保險金為當地低保(綜援)金額,按先前繳費年限,可領取1至2年不等。現時有部分大灣區內地城市,會額外為在內地創業但失敗的港澳居民提供包括住屋等失業期間援助。
工傷保險按標準報銷
因工意外受傷或患職業病,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G緊急可先到就近醫療機構急救)、復康治療,可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標準報銷費用。同樣可通過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上服務平台,以及到各區、鎮、街社保機構辦理。
養老保險未繳足
退休後可一筆過補繳
養老保險繳費達15年後,在居住地社保部門或街鎮服務中心核實資格後,可按月領取養老金。如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仍未交滿15年,可延長繳費5年,或一筆過補足餘款。屆時可以獲得的金額按過往繳費數額、年期、財政補貼和當地平均工資計算得出,而近幾年內地養老金水平皆有所上升。
例如澳門的陳女士45歲起在珠海參加養老保險,每月繳費150元,至60歲退休時共繳費27000元,獲得珠海市政府財政補貼17550元。自60歲起,每月可領取珠海市基礎養老金490元加個人帳戶養老金320.5元,即810.5元。日後身故,陳女士的家屬可以領取個人帳戶餘額(如有)和相當於全年基礎養老金的喪葬補貼,即490元乘12個月,等於5880元。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