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老師不恥下問 啟發裘槎獎33歲得主科研路
【明報專訊】由學士至碩士,梁敬池都在理工大學專攻化學科技,畢業後赴日本攻讀電子化學博士,後來到歐洲跟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做研究。踏遍不同國度,他說因為一份理大情,在反修例風波觸發之際「回家」,返回理大做助理教授。除指導研究團隊跨過難關,亦想以師兄身分關懷學生;同時亦盼給予機會年輕人,深信年輕的團隊「容錯能力」更大。梁今年憑研發光響應兩親分子的超分子機器人系統,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33歲的梁敬池2007年入讀理大修讀化學科技理學士,畢業後繼續讀碩士,後來負笈東京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展開對超分子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2017年,他以博士後研究員身分遠赴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師從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Bernard L. Feringa)兩年。
倡團隊互提問 非「看上司表演」
梁憶述在荷蘭拜師期間,兩師徒經常踏單車返學,早上甫進校門開始,話題離不開化學研究。他讚歎費林加時常提出新點子,更邀請別人一起探討可行性,「我也會直接說行不通,但他作為大人物,不介意問一個不及自己大的人」。這種師生相處之道,啟發他回港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時,鼓勵成員多溝通。他說,現在研究團隊定期開會,他會要求成員拋出想法和互相追問,形容通常愈問愈具挑戰,「不想開會時(讓成員)看上司表演」。
返母校理大任教逢反修例
今盼提攜後輩「做更多」
2019年6月反修例風波觸發之際,他回到理大出任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踏過不同國度,他形容回家的感覺截然不同。他說,在「那年代和時刻」,大家或有不同想法,「希望以師兄身分重返理大;關心(學生)從心出發的事,連結出理大情」。他又認為現時責任感更大,覺得要為下一代做更多,除致力指導團隊,亦希望提攜年輕後輩,相信年輕人處事彈性大些、「容錯能力」更大。
獲500萬經費 研小機器人助治癌
梁敬池今年以光響應兩親分子的超分子機器人系統,獲頒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可獲500萬元研究經費。項目處於基礎科研階段,他期望15年內研究將細小的機器人系統放進人體活動,能以光控方式「游水」到體內不同地方,日後有望治療癌患者時透過照燈來針對癌細胞「放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