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A
(2) D
(3a) 社會福利界擔心市民進入政府處所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措施,或令無家者難以使用政府服務,如無法進入避寒中心等,影響無家者的生活及醫療需要。市民必須擁有智能電話才能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然而根據資料,社協社區組織幹事薛錦屏指出,因無家者的個人物品容易遺失,不少無家者並沒有電話,約只有一兩成有智能電話,故上述措施或使無家者難以使用政府服務,例如到社署申請社會福利、到體育館洗澡、使用臨時避寒中心等,可能影響無家者的生活及醫療需要。
(3b) 政府可為無家者設立特別措施,以釋除社福界疑慮。根據資料,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表示,各部門會按實際情况、運作需要及服務者需要等作適當安排,資料亦反映12歲以下兒童、年滿65歲長者及使用程式有困難的殘疾者可獲豁免,容許填表格登記。政府可為無家者提供特別豁免,如臨時避寒中心等緊急服務可選擇填寫資料,以及透過社福界為無家者提供特別證明,供其進入政府處所使用非緊急服務,以解決上述問題。
(4) 政府vs.商界
在處理通關問題時,政府可能與商界就是否收緊防疫規定出現衝突。政府重視民生需要,根據資料,特首林鄭月娥指出從民生方面,香港市民十分需要前往內地,如回內地探親及旅遊,故政府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收緊防疫規定以盡量貼緊內地的防疫要求,以求盡快與內地通關。
然而,商界則十分重視國際商貿交流。根據資料,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若本港長期維持嚴謹的防疫措施,或令在港外資離開;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亦稱不少本港廠商的銷售對象是外商,認為內地通關不比與國際通關重要,故期望政府放寬檢疫政策。因此在處理通關問題時,政府可能與商界就是否收緊防疫規定出現衝突。
[智學公民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