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難民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73歲坦桑尼亞寫書人古納 為流離者發聲
202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昨(7日)揭曉,得主為73歲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納(Abdulrazak Gurnah),表彰他「對殖民主義影響,以及難民身處不同文化及大陸之間的鴻溝所面對的命運,有茞@不妥協且富同情心的洞察」,是繼1986年以來再有非裔黑人作家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亦是首個獲得此獎的坦桑尼亞作家。古納在1960年代末作為難民抵達英國,難民這個主題貫穿其作品。他得獎後表示,非洲難民並非「兩手空空」來到收容國,當中許多才華洋溢的人可作出貢獻,盼自己得獎能喚起對難民危機和殖民主義等問題的討論。
古納在1948年生於坦桑尼亞東部的桑給巴爾島(Zanzibar)。1963年底,英國結束桑給巴爾的保護國狀態,桑給巴爾成蘇丹統治的主權國家,但隨即爆發革命,翌年併入現時的坦桑尼亞。在這段時間,當地阿拉伯裔人口受到迫害,古納屬於受害民族之一,18歲時以難民身分抵達英國,直至1984年才可回到桑給巴爾,在父親臨終前終能夠團聚。直至最近退休前,他一直在英國肯特大學擔任英文及後殖民文學教授,出版過10部小說和一些短篇文章,難民主題貫穿其作品。
1960年代以難民身分抵英
雖然他的母語是斯瓦希里語(Swahili),但主要以英語寫作。他曾說過,在桑給巴爾時幾乎沒接觸過斯瓦希里語文學。
他早期的啟蒙是阿拉伯和波斯詩歌,尤其是《一千零一夜》,還有《古蘭經》,而莎士比亞以至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V.S. Naipaul)的英語傳統,更在他的作品留下印記,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奧爾松(Anders Olsson)強調,古納有意識地打破常規,顛覆殖民視角,突出原住民人口,例如在2005年的Desertion(暫譯《遺棄》),比起所謂的「帝國浪漫」,即傳統的歐洲英雄在海外有浪漫經歷後以回國告終,他筆下的故事則在非洲土地延續。
他在1994年的小說Paradise(暫譯《樂園》)曾入圍布克獎,是他作為作家的突破。奧爾松形容,這部小說有如在19世紀末東非殖民的背景下,重述《古蘭經》版本「約瑟」(《古蘭經》中稱為「優素福」)的故事,但有別約瑟因信仰的力量獲得回報,古納筆下的主角優素福被迫放棄心愛女子,加入當時殖民國德國的軍隊,「古納的特點是令讀者對幸福或符合流派的結局的期望落空」。
刻畫殖民時代文化碰撞
奧爾松指出,他筆下「漂泊不定的角色總處於不同文化及大陸之間的裂縫、過去的人生和新生活之間,是個永遠無法解決的不安全狀態」。《遺棄》則呈現這種裂縫的新一面,刻畫殖民時代東非內部的龐大文化差異,相信是以他在桑給巴爾的經歷為基礎,多個世紀來不同語言、文化和宗教在當地並存,卻又為領導權鬥爭,「他的小說擺脫刻板定型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世上許多人不熟悉、東非文化多元的一面」。
古納盼自己獲獎能令他所經歷的難民危機和殖民主義等問題受到討論,「世界各地都有人正在死去、正受到傷害,我們須以最友善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他又指許多非洲難民因需求去到新地方,「他們並非空手而來,很多才華洋溢、精力充沛的人都可作出貢獻」。(法新社/衛報/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