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海雕十餘年沒增 僻地新巢消失 疑遭人為滋擾棄巢 觀鳥會籲行山者保持距離
【明報專訊】大型猛禽白腹海雕是唯一一種在香港境內生活的海雕。漁護署調查發現,全港共記錄到25個白腹海雕繁殖點,每年平均有9對白腹海雕繁殖及4隻幼鳥長成離巢。不過,香港觀鳥會指出,全港白腹海雕數量在過去10多年一直維持在12至14對之間,其間雖有幼鳥出生,但整體數量未有增長,除海岸發展令牠們棲息空間不斷收窄,近年發現有白腹海雕新巢在偏遠地點出現1至2年後消失,疑遭人為滋擾而棄巢,呼籲行山者與喜愛清靜兼「害羞」的猛禽保持距離,讓牠們更多空間繁殖下一代。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年均4雛 長期維持12至14對
漁護署2002年起於全港進行白腹海雕繁殖調查,記錄繁殖地點及雛鳥數目等。該署稱,2002/03年度至2019/20年度,每年在本港境內繁殖的白腹海雕由6至12對不等,平均為9對;每年雛鳥數目平均為4隻。發言人指出,本港白腹海雕種群數目除受出生率影響,亦受成鳥及幼鳥存活率、成鳥有否遷離或遷入本港等其他因素影響。
漁署:存活率遷徙亦影響
全球共有8種海雕,白腹海雕是唯一在香港境內生活的海雕,亦是少數在香港繁殖的猛禽。有別一般雀鳥,白腹海雕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繁殖。漁護署期刊《香港物種探索》總結過去接近20年對白腹海雕繁殖的監察結果,顯示全港共25個繁殖地點,逾半在香港東面如西貢羊洲、尖洲、深涌等,其餘分佈在南面水域,例如黃麻角、銀洲、南丫島、芝麻灣及石鼓洲等,唯一在西面的繁殖地點位於龍鼓洲。
香港觀鳥會白腹海雕研究組召集人周家禮表示,觀鳥會2012年亦進行了一項白腹海雕研究,發現白腹海雕主要分佈於香港沿岸,築巢地點集中在東部海域,尤其是西貢一帶的外島,牠們數目雖然穩定,但研究顯示牠們大多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上的懸崖築巢,四面環海,與陸地連接的海岸線則較少築巢。
周家禮稱牠們「好怕人」,對周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即使全港有25個繁殖地點,當中只有少數是多年用作繁殖。漁護署調查顯示,25個繁殖地點中,錄得10年或以上有繁殖紀錄的地點只有7個;4至9年有11個,1至3年有繁殖幼鳥紀錄的地點有6個,包括昂船洲、周公島、芝麻灣半島等;1個疑似鳥巢但從未見到有幼鳥出現,位於清水灣對出的沙塘口山。
曾見電塔築巢 料「無得揀」
他稱漁護署調查發現全港有25個繁殖地點,但成年白腹海雕只有12至14對,10多年來均無增長,而近年本港興起行山熱,「幾乎窿窿罅罅都去勻」,近年更發現人[罕至的疑似白腹海雕鳥巢,但沒有幼鳥,懷疑成鳥築巢後棄巢,呼籲行山者若見到沿岸樹上鳥巢,不應上前滋擾。
對於有白腹海雕曾在2007年於港島香港仔田灣海傍道一座電塔上築巢,周家禮估計「可能已經無得揀」,被迫在人多車多的地點築巢,該處只有1至3年的繁殖紀錄,後來鳥巢已消失。不過亦有例外,港島西的青洲已10多年沒有白腹海雕出沒,最近一兩年重新出現,周家禮認為是驚喜,至於為何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青洲驚喜重現鳥蹤
漁護署發言人稱,本港所有野生雀鳥均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章)保護。部分白腹海雕的繁殖地位於受保護地區內,如有建議工程可能對其造成影響,漁護署會向有關部門就相關建議工程提供專業意見,以避免白腹海雕受影響。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