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短缺 全球汽車減產逾940萬輛
環球疫情持續,令美國及亞洲等地的晶片供應商難以應付積壓的訂單。全球物流受阻,也為供應鏈增添障礙。據內地媒體《第一財經》上周報道,多家汽車公司的高層反映,受馬來西亞的疫情影響,博世(Bosch)車身穩定系統(ESP)晶片的最新黑市價,已漲至每塊4000元人民幣,較正常供貨情况下的13元人民幣來貨價,足足貴了超過300倍。博世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汽車零件供應商之一,在中國汽車ESP系統約佔70%市場份額。隨着馬來西亞的生產受阻,博世 ESP/IPB、VCU、TCU等晶片在8月後基本處於斷供狀態。調查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AFS)預測,車用晶片短缺的危機,可能導致全球汽車累計減產超過940萬輛(圖)。AFS形容亞洲的情况相當嚴峻,估計到明年初,當地產量可能減少340萬輛。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第一財經、彭博社
馬來西亞近年成為主要的半導體封裝及測試中心,全球13%的晶片組裝測試和封裝都在大馬進行。德國半導體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均在大馬設廠。
經濟復蘇增需求 惟大廠接連出事
該國去年疫情初起之際,部分工廠雖曾停工,但沒有造成太大影響。直至今年初,全球經濟持續復蘇進一步加劇了半導體的需求,惟晶片大廠卻接連出事。
美國得州2月遭遇暴風雪吹襲並造成大停電,三星電子位於得州奧斯汀的半導體廠房被迫停工長達1個月。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3月因火災停工。
4月台灣因嚴重乾旱,導致部分晶片廠生產放緩。
其後馬來西亞疫情加劇,令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進一步受阻。
諮詢公司Bain & Company駐新加坡的半導體分析師維加亞拉卡凡(Ravi Vijayaraghavan)指出,晶片業長期保持低庫存來控制成本,且慣性將組裝分散在不同市場進行,因此幾乎沒有出錯的餘地,只要其中一個生產環節受阻,產品就無法完成。
日產零件供應商Jatco向《金融時報》稱,業界對汽車晶片組件供應鏈日益分散感到措手不及。各級別的組件都可能來自不同地方,突顯供應鏈的脆弱性。
由於疫情加劇,馬來西亞在6月實施了嚴格的全國性封鎖措施,最初關閉了幾乎所有行業。
近期放寬了對一些關鍵行業的限制,例如若所有員工已接種疫苗,工廠可全員運作。不過直至9月為止,馬來西亞封測廠的產能利用率平均僅47%。
部分汽車製造商憂慮,一些半導體生產商在產能限制下,優先生產利潤更高的科技及電訊行業高端晶片,令車用晶片的供應進一步受阻。《金融時報》指出,車用晶片的訂單次序,已排在科技巨企及電信公司之後。
優先產利潤高車款 車廠業績佳
即使與供應商保持緊密連繫的豐田汽車也面臨壓力。由於生產煞車系統晶片的馬來西亞,以及生產連接汽車零件晶片的越南廠房停工,豐田調整了9月和10月的生產計劃,將全年產量預測,下調約30萬輛,總數降至900萬輛。福特和通用汽車也在8月和9月,減少了全美多個廠房的開工時數,連利潤豐厚的大型貨車廠房也要減產。
不過產量下降,暫未影響一些大型車廠的盈利。部分大型汽車製造商透過加價,又或優先生產利潤較高的車型,以維持企業盈利。部分車廠甚至減少部分新車的功能,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在歐洲市場,由快意佳士拿(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與標緻雪鐵龍(PSA Group)合併組成的Stellantis、福特、福士和日產,都在夏季發布比預期好的業績。它們在今年上半年的利潤率約為10%,比平時增加近5個百分點。
分析:產量再削 汽車業將受衝擊
不過一些分析師預期,汽車業界的困難將會增加。
美國投行Jefferies分析師Philippe Houchois指出,業界的加價空間愈來愈小,當汽車產量進一步削減,業界將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