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中環街市活化旺丁 舊檔主:如重返兒時
【明報專訊】中環街市經活化後上月23日正式試業,水磨石大樓梯成為「打卡」熱點,不過昔日那條樓梯卻是一眾媽姐買餸前後的「閒聊勝地」,亦是豬牛檔員工中午小睡之地。雞檔東主王偉樑重臨街市,形容那有如中環人繁忙生活的緩衝,「任何保育最重要是可供人使用,人用不到的就不是好地方,現在中環街市彷彿回到我小時候的感覺」。
「人用不到 就不是好地方」
舊中環街市地下樓層是雞檔、魚檔,一樓賣豬牛,二樓則是蔬果檔。當年合和雞鴨的攤檔就在地下樓梯對開,現年40多歲的王偉樑是第三代傳人,他6歲時只顧踢波,父親捉他到雞檔希望「嚇」他努力讀書,他卻覺得街市新奇有趣,一個周末就有幾個檔主請他飲3支可樂、吃兩三隻雞髀。
王偉樑記得11歲時,父親遷離街市時已幾近無人,「踢波、打保齡,都不怕會碌到人」,如今喜見中環街市活化重開後人頭湧湧,讓他重拾小時候感覺。以往街市天井泊滿單車,現在則改為公共空間,他笑言「大家可以慢慢來,中環人都有個緩衝,不用趕」。
今變公共空間 盼成中環緩衝
著名攝影師何藩以一張張黑白照捕捉中環街市樓梯的光影,王偉樑則笑言,中環街市因地下樓層的雞檔長備大量熱水供拔雞毛之用,樓梯蒸氣瀰漫,配合陽光灑落,「你看準時機按下快門,就可以是何藩了」。
舊中環街市一樓的永成號東主黎漢源表示,那條大樓梯是豬牛檔員工午飯後小睡之地,「經常『屍橫遍野』」。他12歲開始到父親的豬肉檔幫忙送貨,20歲正式「揸刀搵食」,朝四晚九工作,如今已51歲,仍記得小時候媽姐買豬肉後給他幾個零錢買汽水,「總之入到街市,男的自然被稱作細佬,女的就是阿妹」。
稱活化值8分 失望食物欠特色
對黎漢源而言,中環街市養大了他們一家,他在此踏單車、跑步、賭錢,每走一步都有回憶。他記得小時候遇過時任港督麥理浩,又有外籍人士買豬肉後為菜肴拍照並冲曬照片給他。重臨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他認為10分滿分已值8分,惟對場內賣的食物缺乏特色感失望。他今日將到中環街市作「真人圖書館」分享。
營運中環街市的華懋集團,邀請「打書釘團隊」訪問17名昔日檔主、顧客、建築師等,輯錄成《我們的中環街市》一書。負責撰文的朱雋穎說,「以往講中環街市多着重硬件,但令空間有意義的始終是人,希望活化後街市延續它公共空間的角色。」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