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報告:疆人工採棉求高收入
位於重慶的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昨在其官網發布有關新疆棉花生產情況的調查報告,稱南疆地區棉花生產已實現大規模機械化,人工採棉需求減少,但因採棉收入高,工人仍主動尋求採棉的工作機會。
報告指出,西方對新疆棉花的指摘「嚴重缺乏事實依據」,新疆棉花生產過程的所有環節都不存在強迫勞動[象。
調查方式以訪談為主
該《新疆棉花不容抹黑——新疆棉花生產是否存在「強迫勞動」的調研報告》表示,今年3月,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等團隊前往阿克蘇、喀什、和田等地調查新疆社會發展狀況,其間發生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及多個外國品牌指控新疆棉花涉嫌「強迫勞動」事件。團隊隨即安排人手,走訪當地種植棉花的大戶和採棉工人,以訪談為主要方式調查。
報告指出,在棉花合作社等經營模式、政府農機具購買補貼等因素,以及種棉戶降低人工成本需求的推動下,棉花從播種、施肥到採棉全生產流程的機械化已成「常態」。
以阿克蘇地區為例,去年該地區採棉機保有量為834台,機採棉面積佔全地區棉花播種面積的71.3%。
據報告,人工採棉主要存在於少數情況,包括對採棉機易遺漏的邊角地塊補採,長絨棉種植地塊,以及零散的小塊棉田。採棉用工需求減少,導致採棉工人需主動對接種棉戶謀取工作。
因一個採棉季收入可超過當地農村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很多南疆產業工人甚至會在9、10月份請假採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