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非法捕魚影響 鯨豚擱淺疫下反增
【明報專訊】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疫情下船隻經濟活動減少,讓鯨豚有「喘息」空間,惟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發現,近年鯨豚擱淺數目沒有大減,而鯨豚擱淺疑與漁業活動相關的數目更見上升,由去年全年7宗,至今年首半年已有7宗,不排除涉及非法捕魚活動,研究組希望能與漁護署合作及探討未來保育方向。
漁署稱已設海上專隊執法
漁護署稱,去年成立專責進行海上執法的隊伍,提高打擊非法捕魚的機動性和應對能力。該署2018至2020年成功檢控涉及非法捕魚個案分別有8、6及14宗。
半年7鯨豚亡 肚內有魚線
城大研究組數據顯示,1月至6月初共20條鯨豚擱淺,當中1至2條懷疑被船撞擊死亡,與去年全年3條相若。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負責人、臨H動物醫學系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說,船隻撞擊以往對鯨豚「較大威脅」,但疫下船隻出航減少,包括來往澳門的高速船,令鯨豚因船撞擊死亡數字下降,由前年8宗降至去年3宗,今年兩宗均在西貢海域發現。
惟研究組發現,去年有7條鯨豚疑因漁業活動死亡,今年截至6月初已有7條鯨豚疑因此死亡,經影像解剖發現,牠們多數是突然死亡,有肺積水、窒息[象,甚至肚內發現魚線或捕魚工具。葛展榮說,數據顯示漁業活動近年影響鯨豚生活,或出現非法捕魚活動。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說,本港水域一向懷疑有內地漁船「踩界」作業,近兩年情G未見特別嚴重,但她指有漁船以內地已禁用的方式作業,例如「大小通吃」的「蛇籠」,不排除鯨豚因追逐籠內魚獲時出事,促部門加強巡邏執法。
中華白海豚出現次數增
另外,葛展榮表示,研究組發現疫下中華白海豚出現次數較頻繁,亦會現身以往較少見水域,如石壁監獄、東灣、下長沙等,相信因疫下來往澳門的高速船減少,令牠們游到上述水域棲息。他指鯨豚是健康生態指標之一,惟近年影像解剖發現不少鯨豚染病亡,反映水質或有污染物,呼籲公眾愛護海洋,亦會將研究數據交政府以制訂更完善的保育政策。
城大周五舉辦2021鯨豚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專家分享大自然及人類對鯨豚健康造成的影響,海事博物館當晚提供場地供觀眾參觀鯨豚標本。城大周六亦與TED合作,舉辦保育鯨豚經歷分享活動。
明報記者 丘萃瑩、馬耀森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