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可立安息禮 子籲延續精神:為所愛香港努力
【明報專訊】第一代因公民抗命而被捕的社工、中文大學社工系客座副教授「立叔」馮可立上月10日離世,終年69歲,逾百人昨午出席其安息禮拜。與馮相識半世紀的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稱,馮一生獻身弱勢社群,沒有因早年被捕而走向極端,屬穩重而持續的實戰者。支聯會常委麥海華稱立叔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策略成為社工楷模,其離去可能象徵一個和平抗爭時代的終結。
張炳良楊森扶靈 羅致光到場
馮可立的安息禮拜昨午在灣仔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舉行,張炳良、麥海華、民主黨前主席楊森等人扶靈。馮可立兒子冠之憶述,父親1979年為油麻地艇戶爭取權益被捕,屬其人生里程碑,1980年代香港處於回歸過渡期,父親經常說「假民主都要當真民主咁做,社會先會有改變」。他說父親一生為公義、弱勢發聲,盼大家延續其精神,為所愛的香港努力。
勞福局長羅致光亦有到場,他在紀念冊上撰文稱,早在40多年前修讀社工碩士、參與社工活動時認識立叔,而最後一次合作是2014年政改討論,他與立叔同是「18學者方案」的成員,形容「一代社工,就此離去,茫然若失」。
與立叔早於1971年在港大結識的張炳良形容兩人是心靈互通的「戰友」。他說立叔早於1970年代已覺單靠示威不夠,故同組「社會政策行動中心」,1980年代一同成立團體「匯點」,提倡「民主回歸」,1990年代參與民主黨創黨。他說立叔不急於一時之勇,講求有理有利有節,又說立叔近年甚少講話,除因身體抱恙,亦因時局變幻,增添惆悵,其離去是「一個時代的過去」。
麥海華:和理非策略成社工楷模
麥海華在台上稱,立叔曾抬棺材抗議,獲時任布政司姬達約見,爭取到艇戶獲安置上樓,又曾爭取修訂《公安條例》,後來放寬至30人集會不用申請,惟時移世易,日後能否以抗議爭取權益,只能拭目以待。他說立叔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策略成為社工楷模,在目前以國家利益至上、國家安全為首要關注的局勢下,可能要重新思考這種溫和手法,而立叔的離去可能象徵一個和平抗爭時代的終結。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發言時道,立叔1978年出任社協主任,曾提到社區工作者要「一粒沙看天下」,不單要體會弱勢社群困苦,更要系統性分析問題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改革社會制度。
對於外界有感集會自由收窄,在場的長者安居協會主席方敏生稱大家更要繼續爭取,繼續為公義及不公平事發聲,任何形式的堅持和堅守亦要盡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