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護髮之道
【明報專訊】休假
洗澡是我們每日的指定動作,對古人卻是奢侈:若非儀式當前,縱是官員亦只能數日一沐。古代沐與浴不同,沐即洗髮,浴即洗身,因資源所限,古人少浴多沐,官員的休息日最初也是為洗髮而設,稱為休沐。如此重視洗髮,除為清潔容顏,也因頭髮別具意義:民俗學家江紹原《髮鬚爪》指出,遠古認為髮是帶有再生特質的人體精華,與健康相連,甚至能替代人體。《尚書大傳.湯誓》記述商初大旱,卜辭要求以人為祭,湯即剪髮與指甲作為代替;巫蠱以髮下咒亦是此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遠古認為生出頭髮的腦蓋(囟),是靈魂的出入口。
文明
在此護髮傳統下,不同於現在可自由變髮,古人不能隨便剪髮,髡刑(剃頭)即是上古一大刑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便是古俗的倫理化。與此相應的是,古籍裏的剃頭者如《論語》中無視孔子的接輿、《史記》中詼諧善諫的淳于髡,縱是賢者亦總帶有狂人的味道。甚而頭髮長短更隱含華夷之辨,《左傳.哀公七年》記載,魯國拒絕強國吳國苛索被指無禮,魯使子貢反駁吳俗「斷髮文身,臝以為飾,豈禮也哉」,暗諷短髮裸身的吳人只是不跟禮法的蠻夷。當然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的中原本位觀念:要在濕熱的南方長髮厚衣,本就不太合理。
人生
古裝劇之中,戀人常以髮飾作為定情信物,著名戲曲《紫釵記》更通篇圍繞信物紫玉燕釵。除因髮飾作為人體替代品(頭髮)的延伸,亦因女性成年時要行笄禮(插簪儀式),贈送髮飾即有託付終身之意。話說回來,古代人生階段轉換亦是以頭髮為象徵,男女成年禮——冠禮與笄禮皆以頭飾為媒介,婚禮以結髮(夫妻各取頭髮纏結)象徵永結同心,乃至童年、成年、婚後皆有特定髮型,反映頭髮在生活中的重量。正因如此,不少外族政權想要撼動漢人禮俗時,都由強迫剃髮開始,例如西夏的禿髮令、金的削髮令,以及完成體的清代薙髮。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andriano_cz@iStockphoto
[語文同樂 第5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