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個案急症室求醫增25%
專家憂疫期兒童精神健康嚴重惡化
【明報專訊】安省醫學會(Ontario Medical Association)表示,一項關於疫情期間兒童心理健康的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社交和情感發育下降,有自殺念頭到急症室求醫的人數急增,該組織對有關調查結果感到「困擾」。有醫生建議,家長應多跟子女溝通,並可考慮與另一個家庭組成細小安全圈,讓孩子保持社交接觸。
醫學會多位醫生周三在一個網上研討會上向傳媒透露,不同年齡群組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均有上升,而他們擔心有關的長遠影響會在封鎖措施結束後持續多年。
安省旺市兒科醫生麥錢特(Dr. Saba Merchant)指,疫情令到一些兒童處於「社交營養不良」狀況,焦慮、抑鬱、自殺念頭、強迫觀念、強迫行為、癡肥等問題的個案「飈升」,「我必須說,我們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她指,孩子無法到託兒中心、上學或參加其他團體活動,致使他們缺乏情感和社交發育的因素,而一些家庭所感受的財政壓力正導致食品保障欠缺、疏忽和虐待等問題叢生,這些問題均可致使心理健康質素下降。
多倫多病童醫院於2月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去年春天首次封城期間,兒童焦慮抑鬱的患病率高達40%。該醫院兒科急診專家羅森菲爾德醫生(Dr Daniel Rosenfeld)表示,其部門接收抑鬱、有自殺念頭或自殘的個案增約25%,而自疫情爆發以來,急症室整體求診數字顯著下跌,食物中毒和食用過量的個案「卻沒有絲毫減少」,這些事件有時涉及自殺未遂,但青少年亦可能因為無聊和好奇作新嘗試而蓄意過量服用處方藥物、漂白劑(bleach)或其他家居產品。他補充說,在本國其他地方都出現類似趨勢。
麥錢特強調,及早發現心理健康狀態下降至關重要,若家長察覺子女出現相關問題,無論年紀大小,應向醫生求診。她說,家長應留意孩子行為上的變化,其中包括容易暴躁,對以往喜歡的活動缺乏興趣,進食和睡眠時間較平常多或少,有關情況已持續「一段時間」,而不只是一、兩天。她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跟另一個家庭組成細小安全圈,讓孩子保持「社交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