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定格:棄置後過着透香的日子
【明報專訊】早陣子發現衣櫃裏有各種各樣的衣飾,心潮遇上百感,從來沒想過把衣櫃清空,至少棄置好些沒有再穿的衣物,騰出一些空間。衣服丟在地上的瞬間,就像一群老雞等着被殺,紊亂的堆疊已說明當中的可有可無,偶然瞥見有個角落,沉黑中帶着閃爍,驟眼看來以為是蠅屍,卻原來是多年沒穿的外套仍別上胸針。這是幾年來首次斷捨離,沒有催逼,也並非什麼吉日,就是想丟棄,如丟棄過剩的殘渣般純粹。只怪平時沒有執拾的習慣,不消一會,身體發癢,骨頭酥軟,可真沒料到,這種糾纏就如惹得一身的熱痱,除了全身發麻,皺紋深嵌之外,一下子恍如神經失調,就連原來不打算丟棄的東西也一併棄置。才發現棄置原來會上癮,在臨時衣服堆疊區還有些空餘位置,乾脆把家人沒有多穿的衣履補上,也不問情由,反正不會察覺,也就談不上什麼痛感。然後,終於,我瞪視着從來沒有過度空置的衣櫃,不知從那裏竟跑來了一份安舒感。
我們的記憶都是這樣。
人類的記憶好古怪,自古以來,好事不一定記着,但壞事怎樣也無法忘記。記憶就像窠臼,不輕易出脫,固然時間善於把糾纏不清的事情分解,但壞記憶就像老年風濕,是會來討債的。比方難得相約的家庭聚會,倒聽見頂心頂肺的話;又如引頸以待的一趟旅行,卻遭逢令人怵目的下場。只要一陣風拂過,或者一輛車駛離,都會使我們不由衷地想起那次不愉悅的經歷,不必特別招惹,那份刺痛神經的傷感,就像在暗夜裏來回踱步穿梭的鞋履聲響,在腦內永遠與人共同進退。壞記憶就這樣在人的腦海裏堆積,如器官堆積壞脂肪般沒有感覺。故此,我們要清理。若沒有下達命令,壞記憶不會自行了斷,也不會肆意逃離,我們不要等待慘白的骨頭露出來時,才意識到傷口磨蝕,如果可以,我們應嘗試分別出一些時間和空間,像煞有介事般將好記憶端出來,就像拿紅蟲餵食,把一尾尾活脫的魚引誘上來,也像種植水苔和水蕨,把窗台鋪滿一片青綠。沒有用的東西要存心棄掉,不討喜的人也要認真忘記,日子有限,記憶有據,來日方長,不於一時,當我們曉得重視精神上的自由,才會發現,棄置其實是在珍惜。
然後,卻沒有然後,而我們也不必再次經歷多重創傷,過剩的時空在有限的日子裏理應更加舒徐,讓時日透香,過着不用成本,也不用着意過多的自然與生存。
//立意解讀/
類比書寫
˙以斷捨離的角度切入,書寫執拾衣櫃時棄置衣物,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取。然而,本文藉以推展分析人的思想和記憶,當中也有需要捨棄的壞東西。
運用比喻
˙着意運用不同的比喻,例如「如丟棄過剩的殘渣般純粹」比喻斷捨離,「就像拿紅蟲餵食,把一尾尾活脫的魚引誘上來」比喻端出好記憶。
逆向思考
˙一般人對「捨棄」的理解是放過不需要的東西,然而,文章引導讀者理解「棄置其實是在珍惜」,逆向思考方式對讀者來說是新的體會。
■作者簡介
陳志堅
(中學中文教師。著有散文集《時間擱淺》、小說《離群者》、《無法預知的遠方》等,主編《情味?香港》,作品亦散見於報章與文學雜誌。)
文、圖:陳志堅
[語文同樂 第5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