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數看兩性平等
【明報專訊】性別平等不時為城中熱話,香港為國際都會,向被認為在亞洲中屬性別較平等的地區。香港性別平等情况如何?女性於教育、職場及生活上受到平等待遇及保障嗎?
什麼是性別平等?
據聯合國婦女署,要充分實現男女平權和機會平等,包括結束各種形式的性別暴力、保證不同性別的人都具平等機會獲得優質教育和衛生服務、公平地享有經濟資源、參與政治、就業和擔任領導及決策職位的權利。
聯合國指出,性別平等是基本人權,也是充分發揮人類潛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社會的重要環節。增加婦女賦權(empowerment),更可提升生產力和經濟增長。
本港性別歧視條例
香港《性別歧視條例》1996年生效。性別歧視主要分為「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直接歧視指因某人的性別、婚姻狀况、懷孕等原因而給予該人較差待遇,如同工不同酬;間接歧視則指對所有人施加相同規定或條件,但這些無合理原因的規定或條件對某類人構成不公平的影響,例如某銀行規定只聘用身高6呎的人為出納員,這使女性獲聘機會減少,而且條件並不合理,構成間接歧視。
■本港性別平等情况
◆1.工作機會與薪金差異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料,香港近年女性大學生較男性多,2019/20學年8所資助大學中,女學生53,586人,比男學生(47,894人)多一成。
按統計處資料,在2019年香港65%經理及行政人員是男性,女性佔35%,從就業比例中也可見僱主以男性較多,而無酬家庭從業員則女性較多(見圖表),2020年第3季男性就業收入中位數為2萬元,比女性高3000元。從中可見香港女性在教育和學術領域上的優勢暫未在職場反映,男性仍是職場上掌握較多權力和資源的一方。
女性比男性較少做管理層面工作,或與女性較多擔任家庭照顧者有關,影響事業前景。平機會2018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做研究,研究人員向102個僱主提交6份虛構履歷。研究發現,僱主對6份履歷能力評分相若,但當中需照顧年幼子女的母親,在各行業受聘機會都較低,其中在金融業受聘機會更僅16.7%。
.2019年按就業身分劃分的就業人數(表)
.2019年按職業劃分的性別比例(表)
.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表)
◆2.職業性別定型
性別定型包括將女性假定為家庭照顧者,或定型部分職業較適合男性擔任,不利性別平等。其中一個常見性別定型為假定男生數理成績較女生佳、男生較適合理工學科及擔任相關職業。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教授蘇詠梅及社會科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2020年5月撰文指出,2018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數據反映,香港女生科學能力明顯高於男生,成績差距為9分。
教大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以問卷調查39所中小學共約4000名中小學生,發現香港女生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抱負顯著低於男生。調查指出,女生對STEM專家的印象稍遜於男生,且認為家長對她們成為STEM專業人士的期望較低。另一方面,男生具較高的數學學習信心,有助激發STEM抱負,從而擴大男女生的STEM抱負差異。
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處數字,於2018/19年度修讀工程和科技相關課程的男女比例是7比3,反映未來男女生在STEM專業的參與差異將更大,而香港部分專業工種性別比例亦有明顯差異(見圖表)。
.2018年選定職業男女比例(表)
◆3.社會政治參與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女性從政或在職場更上一層樓的障礙。平機會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於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分別訪問1003名15歲以上市民及383名政治領袖,了解他們對女政治領袖的態度。
家庭障礙
研究發現,分別有64%公眾受訪者及61%政治領袖受訪者認為女性成為政治領袖時在照顧家庭遇較多障礙,同一問題僅5.3%公眾受訪者及3%政治領袖認同男性會遇較多障礙。研究與32名男女政治領袖深入訪談。有中年男議員受訪者稱男性「愈拋低屋企,全情投入工作,就愈受到(社會)歌頌」,相反女性要事業家庭兼顧才叫成功,並不公平。
外表被批評
在與政治領袖的訪談中,有受訪政治領袖指出,公眾過分關注年輕女性領袖的身材和外表,使她們不安和焦慮。2017年3月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接受BBC訪問稱,香港女性參政比例近年不斷提高,但公眾對年輕女性的期望仍較傳統,而對女性政治人物外貌的攻擊也比男性激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何式凝表示,研究時發現女性政治參與者常被批評外表,甚至使女性害怕向公眾表達立場。
既定形象
平機會委託中大的研究亦發現,公眾對領袖在不同政策領域的表現具一定定型。逾半受訪市民認為男性領袖較擅長國防保安(71.6%)和經濟商貿(51.9%)範疇,女性領袖則較擅長社會福利(42.9%)和教育(31.5%)。
.政治人物男女比例(表)
.首長級公務員佔比(表)
◆4.性暴力威脅
支援性暴力受害人的組織風雨蘭指出,香港女性的性暴力經歷是嚴重卻隱蔽的社會問題。該組織分析過往深入跟進的3611宗性暴力個案發現,只有約一半受害者報案,逾千宗個案報案後並無跟進,主因是警方以證據不足為由終止調查,以及受害人放棄追究。
校園性騷擾
平機會在2018年3至4月向8間資助大學和公開大學以不記名方式做網上問卷調查,共收回14,442份問卷。調查發現27%女生表示曾遭性騷擾,男生則有18.4%。
現時學校收到校內性騷擾投訴,可啟動校本機制處理及調查,校方若認為或涉刑事罪行就要報警。教育局沒規定學校通知局方有關性騷擾的個案,但若個案涉及教職員行為不當則必須通報,2012/13至2016/17學年,教育局接獲40宗由中小學通報的性騷擾個案。時任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說,性侵犯較虐兒難察覺,不能接受局方沒有要求校方通報。
公共場所性暴力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以網上問卷訪問419人,當中逾七成(300人)表示曾在港鐵範圍內遭遇性暴力,逾九成受害人稱事件在車廂發生,但只有3人表示「有港鐵職員協助」。調查結果亦顯示約四成受訪者(166人)曾目睹他人在車廂遇到性暴力,但當中只有6人主動通知車站職員。
保安局2021年1月建議訂立窺淫罪、私密窺視罪、未經同意下拍攝私密處罪等6項新罪行。「未經同意下拍攝私密處罪」即拍攝裙底,若為得到性滿足而拍攝,最高刑罰監禁5年,不論目的拍攝則監禁3年。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總幹事王秀容表示,建議訂立的罪行只管拍攝及發放私密影像,卻無涵蓋「威脅發放私密影像」,認為是一大漏洞。王舉例曾有女士被男友拍下裸照,男友以此威脅她持續提供金錢,該女士因而拚命做兼職,並經常到網上搜尋,憂裸照被廣傳。
網絡文化構二次傷害
近年網絡上被指充斥仇恨女性言論,如當有風化案時,網上不時有怪責受害者 (blame the victim)的言論。有參與蕩婦遊行(SlutWalk)的遊行者表示,社會上不少人對性暴力受害人存偏見,批評其衣著、深夜外出、多去夜店、醉酒等,怪責受害者自討苦吃,令性暴力受害人受二次傷害,亦令他們遭受性暴力後不敢求助。
■知識增益
男性遇性侵更難求助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社工周峻任指出,傳統視性侵多發生在女性,以致男性若遇到性侵問題難於啟齒,感到無助。關注同志權益的彩虹行動發言人、社工岑子杰指出,男性性罪行受害者中不乏男同性戀者,不少人擔心一旦報案,警方調查時會令同志身分曝光,不被家人接納;部分人認為報案無用,質疑警方查案能力,甚至害怕反而被指牽涉案件而被捕。
[通通識 第6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