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內3性小眾自殺 韓保守文化被轟「殺人」
韓國3名矢言為爭取社會認同奮戰到底的知名性小眾人士,包括韓國首名公開變性的軍人、韓國首名參選的「非二元性別」(gender non-binary)人士及一名變性劇作家,相繼在一個月之間不敵世俗嫌惡眼光而輕生,引發韓國「保守文化殺人」之議,該國同志電影先驅導演李宋喜一更抨擊韓國為「性小眾墓地」。「性小眾人士家長組織」認為有必要制定禁止性別歧視法例。
同志電影先驅導演轟成「性小眾墓地」
3月3日,23歲的邊希秀(譯音)獲法律承認女性身分一年餘,但爭取不到軍方准許她以女性身分繼續當兵衛國,當天被人發現伏屍家中,初步驗屍指向她屬自殺。2月24日,致力爭取性小眾平權的38歲濟州酷兒文化節共同組織委員長金起弘自了餘生。2月8日,去年底公演時贏得好評的舞台劇《我們是(不是)笑話》編劇李垠鎔(譯音)被發現自殺。
韓國佛教曹溪宗上周五(5日)針對這些性小眾之死發聲明說:「與其說是自殺,不如說是連喘一口氣的空間都不肯給予性小眾的社會殺人。」韓國性小眾電影導演李宋喜一在個人facebook指摘社會對性小眾的厭惡儼如一場國民競相參與的嘲弄競賽,「在傳媒報道以外,還有更多的性小眾死去……韓國要成為『性小眾墓地』嗎?」
反歧視法逾10年未通過
自變性演員河莉秀於2001年出道,變性人在韓國似乎變得尋常,韓國政府也容許變性人合法轉換性別,不過其審批嚴格,即使完成了變性手術仍未必能得到法院批核。社會大眾對變性人、性小眾亦未見接納,要不表現嫌惡、欺侮,或漠視、排擠。防止性小眾受歧視的《差別禁止法》草案雖自2007年數次提出動議,但至今仍未能獲國會通過,使韓國性小眾人士活得不輕鬆。
近六成變性者曾有憂鬱
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上月9日發表對591名年滿19歲變性者的調查,發現65.3%受訪者過去一年受過歧視,57.1%受訪者曾有憂鬱,24.4%接受過驚恐症等治療。另外,他們從社交網絡、傳媒、戲劇等影像媒體,均感受到大量「嫌惡變性的表現」,在校上課或在工作間常遇上貶抑性小眾言論、不必要的性別提問、性騷擾甚至性侵,因受不當待遇而放棄某些日常生活的性小眾大有人在。現年23歲變性人「甲」表示,重複聽到別人怎樣憎惡討厭自己,處境「絕對不容易」,這5年間已有6名她認識的同道人離世。她去年原獲首爾市淑明女子大學法學院取錄,但因該校學生抗議而被迫放棄入學。當時因變性而被軍方評定屬「3級身心障礙」、強迫退役的邊希秀曾寫信鼓勵她說:「我們一起加油努力吧。不要死呀。活下來,一起看茬o個社會改變的話,會很好的。」惟邊希秀卻先走一步。
參政爭平權 非二元性別者心灰自殺
男兒身的「非二元性別」(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人士金起弘曾說過:「我見過很多變性朋友因為絕望而離世。」他認為性小眾的人權不是贊成或反對的問題,而是關乎存亡的問題。他2015年覺察到「真正的自己」之後,曾積極爭取性別平權與主流認同,還代表綠黨循比例代表,先後參加過2018年濟州島議會地方選舉和去年國會選舉。
金起弘渴望使人了解,世上不是只有「男」和「女」,性別不是單憑服裝、髮型、去哪個廁所等去定義,性小眾也是社會一員。
可是他最終也心灰意冷,留下遺書:「累極了——對生活,對所受的厭惡,對取悅別人的心。」
韓國詩人卞洪哲也有兒子變了性。他說:「變性人的社會孤獨感非常大。去到哪兒都要解釋自己的性向。如此這般,入學、就業,往往存在問題。卞洪哲諒解性小眾人士的痛苦,但他仍鼓勵:「活下去呀。儘管痛苦,那亦要活下去呀。」(Ohmynews/京鄉新聞/
民族報/韓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