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區逾200萬低薪工人從事必需行業染疫風險高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了一年而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徹底癱瘓,是因為有許多必需服務行業的工人在堅持。但這些工人薪水不高,面臨病毒傳染的風險卻大,也使得感染者數量居高不下。
1994年來到多倫多的黃莉莉(Lily Wong),曾經從事過很多份工作,從駕駛學校巴士、軟件銷售員、兼職郵政工作人員直至現在的養老院餐飲幫工。她所有的這些工作,時薪都沒有超過20元,而且她從未休過帶薪病假。而像黃莉莉這樣的工人,在大多倫多地區有超過200萬人,佔工人總量的65%。他們所處的行業,在目前嚴格的封城令之下仍然開放,而且員工還處於擁擠的工作環境當中。
與可以在家工作的人相比,這些必需工作的工人,更有可能是薪水較低的移民,而參加工會的可能性也較小。
在多倫多和皮爾區,製造、食品加工和倉儲行業爆發的疫情,佔所有工作場暴發疫情的一半以上。在杜蘭區,這3個行業的疫情爆發數量佔三分一,而零售場所也佔了三分一。
多倫多大學講師,同時也是健康倡導組織的多薩尼(Naheed Dosani)表示,在疫情期間,很大一部分在生產工廠中工作的必需工人,他們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也無法拿到帶薪病假。
Unity社會流行病學家Farah Mawani說:「如果大多倫多地區所有工人中,仍有65%無法在家工作,那麼顯然不足以防止疾病和死亡的進一步蔓延。」
這65%當中,有46%的工人完全不受封城令的影響,而19%會受到一些當面交流的限制。例如,非必需零售商仍然可以提供路邊提貨;電影製作最多可以同時有10位表演者;房地產展示可以繼續,但不允許開放房屋(Open House)。
從食品加工到化妝品生產廠或向手工藝品店供貨的工廠,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限制;任何支持在線零售的企業也可以保持開放;還有就是促進全球供應鏈貨物流動的企業。
其中一個典型就是建築行業。按理只有基本項目才能繼續,但基本項目被定義為2021年1月之前開工的公共基礎設施、醫療保健、石油化工廠、食品生產擴建、電訊、住房和住宅項目相關的所有項目,這樣的限制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