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歷史教訓:暴力抗爭會失去支持
【明報專訊】夏博義在大學時代愛埋首歷史書堆,執業後仍先後撰寫《示威之權》等書,分析抗爭歷史。夏博義常說自己支持和平示威、反對暴力,那是他總結歷史所得:暴力抗爭會失去支持,對抗爭只有反效果。
說起抗爭成敗,夏博義滔滔不斷。他分析,抗爭成功關鍵在大眾支持,亦要有具視野、判斷力的領袖。他認為由Emmeline Pankhurst帶領、英國婦女上世紀初爭取投票權的故事,與香港有相似:當年和平示威獲公眾支持,政府拒絕對話;後來示威走向暴力甚至恐怖襲擊,隨之失去支持。直至一戰,她們展示出女性亦能工作、與男性平起平坐,終獲投票權。
不過,夏博義亦認同,若政府打壓有合理理由的和平示威者,暴力示威者便會出現,是故保障市民示威權亦很重要,確保不會因情緒積壓而變成暴力。他認為,政府前年6月9日百萬人遊行後未正面回應示威者訴求,實屬錯誤,「那令人覺得,政府根本沒有聆聽群眾」。
外界質疑示威者被連番起訴、警暴問題卻未見懲處,夏博義引述高院去年頒布的判決,認同香港並無處理警察問題的恰當機制;他以當年北愛爾蘭警暴為例,稱一旦展開改革亦能很快成事,「對所有人都好,包括警察……對想好好工作的警察而言,當警察聲譽因犯錯者不受懲處而敗壞,對他們也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