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人物】拆皇后孕建築博士 不去起樓去「考古」 黎雋維:古蹟保育傾斜古典 倡納本土特色建築
【明報專訊】中環皇后碼頭於2007年拆卸,時任發展局長的特首林鄭月娥今年元旦上載短片,提及當年對年輕人對舊建築有興趣感「奇怪」。2007年就讀大學建築學系二年級的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正是特首口中奇怪的年輕人之一。黎雋維說,「作為一個建築系學生,就是覺得『唔睄ヾz,不明白政府為什麼會做這麼錯的決定」,自此對本港的建築歷史產生濃厚興趣,且取得博士學位,常以皇后碼頭提醒自己勿忘初心,認為應在本港法定古蹟名單加入更多具本地特色的建築物,避免向古典建築物傾斜,強調做法是「解殖」而不是「去殖」。
明報記者 馮樂琳
林鄭月娥在元旦上載與行政會議成員、古諮會前主席陳智思對談的短片。3天後,黎雋維在社交平台發文,提到如非皇后碼頭事件,或許他不會研究本港建築歷史,「2021年第一post(帖文),就用皇后碼頭提醒鵀菑v勿忘初心」。
對於林太與陳智思在片中稱,拆卸皇后碼頭事件時發現很多年輕人對舊建築有興趣,對此感「奇怪」,黎稱說法「唔錯得晒」,因當時本港沒有太多舊建築的刊物,「但很多人已有(保育的)意識,雖然未知道碼頭誰人興建或靚的原因,但會認為政府拆碼頭『唔睄ヾz,(皇后碼頭)是有價值的」。黎雋維自己是其中一人,何G他是讀建築的人,「是否制度有問題?(拆卸)不是一個識建築、欣賞建築的人會做的事」。
研建築歷史如偵探 小處入手拼湊合理推論
受政府拆卸皇后碼頭事件的啟發,黎雋維對本港建築歷史產生興趣,更喜歡研究建築物與當時政治、經濟、市民生活的關係,特別喜歡研究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香港建築。他稱該50年的香港建築未建立自己形象,與鄰近地區如上海、星馬、廣州的建築相似,可有區域比較。
黎雋維的研究本地建築物歷史的「成名作」之一是深水鶞犒饕y中心。他從朋友送來的一批舊圖則中,發現該建築物由民國時代著名建築師朱彬設計,但他翻查舊文件,卻不見兩者關係的資料。他形容研究建築歷史如做偵探,往往要從小處入手,尋找不同蛛絲馬[,拼湊成合理的推論。
黎雋維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上海批盪,一種1920、30年代在本港以至東南亞常用的建築物料。當年他發揮偵探精神,飛往英國、比利時、台灣尋找文件,結果在比利時找到當地建築公司的舊文件,記載該公司在遠東地區包括香港的建築資料,例如油麻地某大廈用了上海批盪的「證據」。
談到上月深水鶗D教山配水庫事件,黎雋維寫過多篇文章介紹配水庫的背後歷史,他說事件中有街坊阻止推土機運作,正反映社會的保育意識有所提升,「一個普通街坊都有保育意識」。
倡效法新加坡 強調「解殖」非「去殖」
黎雋維近年兼做保育工作,對本港的古蹟評級制度有較多研究。他說該制度由1980年時代留下,評級標準傾斜古典建築,導致本港的法定古蹟名單仍以英式、古典建築為主,卻少見現代主義建築。他認為應加入更多具本地特色的建築,「例如新界有很多有歷史的小型別墅」。他強調做法是「解殖」,以平衡本港的古蹟制度,而不是「去殖」。他舉例,新加坡有類似做法,當地脫離殖民統治後,刻意保留中式建築,以示新加坡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