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政策料難大變 綠黨成變數
默克爾時代走向尾聲,令人關注其繼任人會否延續其「透過貿易改變」的對華政策。德國對華政策向來嚴重受制於經濟核心的汽車業,隨立場最貼近默克爾、及重視捍衛汽車業界的拉舍特勝出黨主席選舉,德國對華政策出現大變的可能就變得更小。不過,未來執政聯盟組成可能左右大局。
在默克爾力推下,中歐投資協定趕及在德國的歐盟輪任主席國任期內達成,此舉變相無視拜登候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的介入,突顯美歐對華態度不同調。早在黨主席選舉前,基民盟內部人士向《華爾街日報》表示,3名候選人外交政策觀點雖有差異,德國對華友善姿態不會大變。
一名基民盟最高層稱,相較中國,德國外交上更親近美國,「但我們不會跟中國脫u,我們奉行多元主義,做不到這地步……我們是個出口國家,以此意義看,我們保持所有通道開放很重要。」
學者:出口成政策主導因素
中國汽車出口市場是德國經濟一大命脈,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駐柏林學者奧爾伯格(Mareike Ohlberg)說:「如果我們沒有汽車業,我們的對華政策會有很大不同。」她直言不認為拉舍特會採取違背德國最大工業利益的政策。
另一總理出戰熱門索達出身汽車重鎮巴伐利亞,顯然也會致力維護國內汽車業界。另一名GMF外交學者斯佩克(Ulrich Speck)指出,一如整個歐洲,德國在跟中國打交道上除了出口議題,實在缺乏基本的地緣戰略目標。
執政盟友態度強硬 縮妥協空間
以德國政壇格局看,基民盟/基社盟即使延續執政,仍要組織執政聯盟,故似乎不大可能完全延續默克爾對華親善路線。目前民調排第二的綠黨對華態度最為強硬,倘若入閣勢令新任總理面對更大壓力,縮窄對中國妥協空間。即使基民盟/基社盟繼續跟社民黨合作,也不能避免更堅定應對中國挑戰的呼聲。
社民黨外交政策發言人施米德(Nils Schmid)表示,默克爾一方沒有意欲作出改變,「但在她離任後,肯定會有更堅定的對華政策方式」。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