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定格:茶、咖啡與死亡
【明報專訊】奧地利詩人Peter Altenberg說︰「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近年某綠色海女咖啡館很流行,現在年輕人都毫不吝惜付出過半百金來買一杯咖啡。但是想來咖啡與咖啡館是分不開的,與其說是渴望喝咖啡,不如說是咖啡館裏面的率性和悠閒,顯的是一種生活品味與情調。那詩人就是要在奧地利的中央咖啡館,在音樂和醉人的香氣下讀書寫作,據說連他的死亡時刻,也是在咖啡館。
至於喝咖啡的玩意,又豈止是辨貌鑑識各種咖啡豆,還有搖身一變便可做出完美拉花。其實拉花這玩意,我國古代就有,但是所用的飲料不是咖啡而是茶。滿有藝術細胞的皇帝宋徽宗,擅長分茶,即是以茶煙造景的妙藝,一閃即逝,滿眼興味。《清異錄》之中有「茶百戲」條︰「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又名水丹青。
然而,「水丹青」這些始終是玩意。學習茶道,也可以是君子修身之途徑,格物致知,體現人文精神的氣韻和風格。如此想來,現代人愛喝咖啡, 是要學習沉穩、世故,還是天真?
不論是飲茶,還是喝咖啡,那都是「料想親幃喜,中堂自點茶」的合家歡時光。我們家裏,就有「與婆婆一起喝咖啡」這個節目。婆婆已經很老了, 到了她最後歲月,眼睛和耳朵早已不太靈光 ,但是還是一直認得每一個人。每次周末相聚,總要問我們︰「要不要喝咖啡?」她說的是馬來西亞的白咖啡,關於她那遙遠的故鄉,代表着勞動滋味的香濃咖啡。
在怡保的舊街場附近發現的馬來西亞特產白咖啡,以咖啡豆來說雖然不是最香醇,但就是地道風味︰當地礦工偶然發現了咖啡豆,加上很多奶和糖,試圖掩蓋生活的酸苦。對婆婆來說,這是最親切的味道。婆婆總是皺一下眉頭︰「還不夠甜。」即使咖啡已經下了很多糖。於是我們在她面前又再撒了很多糖,看着那杯裏的年輪添上雪花,婆婆終於滿意地笑了。
後來在婆婆的喪禮中,我也為各位來賓送上白咖啡,咖啡與花香縈繞沁人,那是蘊藏着思念和感恩的告別式。我知道,婆婆一定在微笑。《搜神記》中曾記茶香能穿越時空,我相信咖啡的香氣亦如是,願世間好物皆寄情,人神共暖,天地裊裊。
■立意解讀/
文中有數處引用,考慮各有不同:
˙以奧地利詩人Peter Altenberg耳熟能詳的有趣句子,吸引讀者的目光,但是其後必須要寫更多故事,以延伸讀者想像。
˙陶穀《清異錄》之中有「茶百戲」條,原文記錄。因為大家也未必知道「分茶」這種古代的玩藝,需要具體說明,才能知道茶百戲與咖啡拉花的分別。
˙文天祥「料想親幃喜,中堂自點茶」,原詩全引的話,容易模糊了焦點,因此從略,只引兩句突出古人喝茶也是共叙天倫的好時光。
˙《搜神記》中曾記茶香能穿越時空,只記這個說法的出處。因為文中想以婆婆與咖啡為記敘抒情的重點,故不詳寫。
■作者簡介
梁璇筠
璇筠老師 ,作家、詩人、中學教師。香港中文大學語文教育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著有詩集《水中木馬》、《自由之夏》;散文合集《疊印》、《情味?香港》等。
文:梁璇筠
圖:梁璇筠
[語文同樂 第4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