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懸浮粒子少兩成 路邊污染續差 臭氧二氧化硫未減 二氧化氮仍超標75%
【明報專訊】疫情下街頭人車皆減,環保署總結2020年本港空氣質素監測結果,多種污染物減少,其中一般監測站錄得的懸浮粒子減幅逾兩成,跌幅最大。不過,在路邊錄得的二氧化硫及臭氧濃度均沒有減少,而二氧化氮仍處於較高水平,2020年路邊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0微克,較空氣質素指標限值的40微克高出75%。
按環保署昨日公布數據,去年本港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較前一年普遍下降,其中微細懸浮粒子(PM2.5)減幅最大,一般及路邊站分別為21%及24%(見圖)。環保署稱,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錄得區內PM2.5水平持續下降,反映區域空氣質素近年有顯著改善;煙霧方面,本港空氣低能見度時數,從2004年時最高位改善了78%。
稱臭氧「區域問題」 將增管制
路邊二氧化氮濃度雖下降,由前年每立方米80微克,下降至去年70微克,環保署認為仍處較高水平。署方表示,商業車只佔整體車輛數目約20%,卻是路邊氮氧化物主要排放源頭,佔所有車輛排放量90%以上,故商業車為政府改善路邊空氣質素的重點。
另外,空氣中的臭氧仍呈長期上升趨勢,一般監測站錄得去年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2微克,較2019年下跌13.3%,但仍與2018年相同,是1999年有紀錄以來第二高;路邊臭氧濃度與去年相同,維持在過去10年的最高水平。環保署稱臭氧是區域性問題,本地車輛減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會間接導致路邊及市區的平均臭氧水平上升,政府會加強管制另一種污染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以處理臭氧問題。
環團:電動車不包商用車失機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表示,去年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下降,難以斷定與經濟活動減少有關,或是與政府的政策有關。但他稱,去年本港二氧化氮濃度,與標準限值比較仍屬驚人水平,最直接而有效的改善做法是減少車輛的污染物排放,但政府的電動車政策只限於私家車,卻無包括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公共汽車及商用車輛,形容政府錯過改善機會。
他又說,船舶污染是二氧化氮排放另一大來源,認為政府可對遠洋船排放有更多規管,限制其使用更乾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