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劑學者倡大數據監察疫苗副作用
【明報專訊】政府預計明年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劃,但部分疫苗在外國接種後曾現不良反應,香港大學羅肇群簡寶玲基金藥劑學教授黃志基表示,現時本港主要靠醫生呈報藥物和疫苗副作用個案,但可能出現漏報,建議可利用大數據監察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分析病人接種後出現副作用的幾率,以便進一步分析副作用與疫苗是否有關。
黃志基:現靠醫生判斷呈報或有漏
政府日前成立顧問專家委員會,負責就新冠病毒疫苗在港緊急使用為食衛局提供意見,黃志基是委員之一。他曾負責多項以大數據分析藥物成效的研究,他說,現時本港監察藥物和疫苗副作用的機制,是先由醫生判斷副作用與藥物或疫苗是否有關,若認為有關,再呈報給衛生署,但或會漏報;若要監察新冠病毒疫苗副作用,可用大數據方式,對比和分析接種疫苗者的電子病歷和沒接種疫苗者的病歷,若曾接種者出現某些不良反應的幾率,明顯高過沒接種者,則不良反應可能與接種疫苗有關。
黃志基續解釋,即使接種疫苗者較多出現某些不良反應,仍需檢視與疫苗有否因果關係,包括檢視不良反應與接種疫苗的先後次序,例如在接種前已出現「吉巴氏綜合症」的[象,則顯示該病應與接種疫苗無關;亦要檢視疫苗作用機理與身體所出現問題是否琣X,「例如疫苗的機理就是令身體免疫系統『做洁z,若病人接種疫苗後出現過敏,也屬於免疫系統的反應,則顯示過敏和接種疫苗可能有關」。
倡效歐洲列不良反應清單
即時分析機率有否增
黃志基說,部分可能出現的罕見不良反應,以往本港或每年都有錄得個案,他認為本港可參考歐洲做法,將可能與疫苗相關的不良反應列出清單(見表),找出以往本港出現有關問題的數字(background rates),一旦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有人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可即時分析不良反應出現機率是否增加,亦可更好地向公眾解釋不良反應與新冠疫苗是否有關。此外,部分不良反應或十分罕見,本港未必有足夠數據分析,則可參考其他接種相同疫苗地區的報告。
黃又說,疫苗大規模接種時,有效率或與臨H研究有落差,因實際接種時可接種環境、疫苗儲存狀G等都可能與臨H研究不同,若出現副作用可能影響公眾信心,故疫苗相關資訊需透明。
(疫情第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