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整合各分判商圖則 減少出錯 中建數碼模型配AR 驗收預製件
【明報專訊】2018年起,政府規定任何預算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項目須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中國建築建築信息總監吳志威表示,公司旗下20多個地盤項目採用不同程度的BIM技術,包括製作數碼立體模型、模擬建築過程等,最新於長沙灣的地盤項目中,更將BIM技術結合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驗收預製組件。吳志威認為,BIM技術的應用深度需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冀未來普及應用,分判商參與將模型由項目施工階段流傳至後期保養維修階段。
明報記者 林穎茵
冀更普及 由施工應用至保養維修
「起樓」除了建造樓宇,還包括「風火水電」工程,各分判商以往按自己專業畫平面圖,設計水喉、機電等走線,其後各部分的負責人於「夾圖會議」中,從一張張平面圖中幻想其立體模樣,檢視設計。
「圖紙散修修,很零碎,容易出錯。」吳志威說,沿用多年的平面圖未能解決容易出錯的問題,「以前出錯就拆掉重建,但現時建材、人工成本愈來愈高,不能負擔出錯引起的開支」,故有必要引入更多資訊科技。例如BIM技術可結合不同分判商的圖紙,製作單一數碼立體模型,以其為準,「可預見水喉會否撞牆撞門、與其他結構重疊等」,降低出錯風險。
樓梯不符法例 施工前及時發現
加入中建5個月、畢業於理大建築工程及管理學系的見習工程師曾瀚楚A現時在中建長沙灣地盤中負責製作BIM模型,他舉例,自己將平面圖轉換成立體模型後,發現其中一條樓梯淨空不足,「樓梯愈上天花愈矮」,不符法例要求,遂在施工前向顧問反映。
中建又開發出結合AR的BIM應用,以平板電腦上的鏡頭拍攝預製件,軟件會於畫面中將其原本的設計重疊,讓工程師檢視實物大小、配件位置,以作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