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珍寶海鮮舫交海洋公園活化發展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建議推行「躍動港島南」計劃,包括制訂海洋公園的「救亡」方案,珍寶海鮮舫將交予海洋公園活化協同發展。
發展局成立跨專業團隊將於2020年12月起統籌計劃,包括以海洋公園為核心開拓海上旅遊路線;研究擴大香港仔避風塘範圍、提升海濱長廊、活化工廈等。政府亦研究在已復修的石澳石礦場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水上運動中心。
珍寶海鮮舫於2020年3月停業,海洋公園獲珍寶海鮮舫業主無償捐贈海鮮舫,政府將推動海洋公園和非政府機構協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鮮舫在香港仔避風塘「重生」。政府消息人士稱,海鮮舫日後以自負盈虧方式保育,會如同大澳文物酒店及中環元創方的形式協作,不會為海洋公園帶來額外的財務負擔,但尚未決定具體用途。
消息人士又稱,2020年底或2021年初將訂出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園方要承接公園範圍外的海鮮舫,政府需先修訂《海洋公園公司條例》,擴大園方管理範圍,再敲定協作機構。
研擴設水上的士站
政府消息人士補充,計劃考慮設「水上的士站」串連香港仔、黃竹坑、淺水灣、石澳等海上旅遊路線,並表明整個計劃是有見現時未充分善用港鐵南港島線,加上市民需要地方遊玩,並參考「起動九龍東」的成功經驗,否認項目是圍繞海洋公園「氹氹轉」。
——綜合《明報》報道
■各方意見(圖)
中大商學院講師李兆波:
海洋公園與已停業的珍寶海鮮舫不是好組合,兩者都經營不善,負負不會得正,而且海鮮舫的維修、保育、經營成本高,質疑非政府機構未必懂得做生意,懷疑日後無法自負盈虧,又要政府注資救亡。
南區區議會主席羅健熙:
珍寶海鮮舫是市民的集體回憶,有需要保育,可以探討政府建議活化海鮮舫成為南區的旅遊景點,惟南區交通本身已十分擠擁,好擔心將來人潮,不單止迫爆交通,還會迫爆地區,影響居民日常生活。
海洋公園主席劉鳴煒:
港島南的居民、企業與旅遊業將會得到良好發展,相關措施對所有人均是「雙贏」。
■知識增益
「樂在區區」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以「樂在區區」推介各區旅遊及消閒基建項目,而「躍動港島南」則是其中重點項目。
其他「樂在區區」項目重點:
·屯門西
規劃屯門南延線;展開龍鼓灘近岸填海及屯門西沿海地區發展潛力研究
·維港海濱
目標於2028年由目前23公里延長至34公里;2021年起增水上的士服務
·西九文化區
2022年前啟用M+博物館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新界北發展
古洞北∕粉嶺北發展;加快落實港鐵北環線;研究新皇崗口岸「一地兩檢」,以釋放香港落馬洲管制站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北大嶼山
推展港鐵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及擴展東涌新市鎮,合共提供逾8萬單位;發展「航天城」等
◆珍寶海鮮舫交海洋公園活化發展(圖)
■模擬試題
◆延伸回應題
「躍動港島南計劃(A),有利本港的可持續發展(B)。」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
↑(A)躍動港島南計劃包含發展海上旅遊、活化工廈等,同學需從多角度分析,別過分集中討論某一項目,如珍寶海鮮舫。
↑(B)可持續發展除了平衡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同一代人的平等)外,也要考慮跨代平等
很大程度同意:
‧帶動區內長遠經濟發展
「躍動港島南」計劃將為港島南區發展海洋公園、珍寶海鮮舫、香港仔及黃竹坑一帶的文化旅遊景點,並以活化工廈的方式為新興行業及文化藝術提供營運場所,計劃料可帶動南區發展,吸引遊客與商戶,帶動區內旅遊業與經濟發展,有利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保育及推廣地區文化
「躍動港島南」目標之一是將重新包裝南區具歷史或生態價值的地方成為生態旅遊景點,計劃有利保育南區的歷史及漁民文化,使更多市民更深入認識南區,有利文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基礎建設
躍動港島南計劃包括擴大香港仔避風塘範圍,以及提升海濱長廊的設施等,而水上的士站服務有助改善碼頭設施。加強及改善基礎建設,有利社會可持續發展,亦為後代繼續於南區生活提供便利。
很小程度同意:
‧經濟上或未能持續
躍動港島南計劃中部分發展項目具可行爭議,如海洋公園與珍寶海鮮舫均因經營不善而面臨財政問題,資料提及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出,海鮮舫的維修、保育及經營成本高,日後或會因無法自負盈虧而需政府再次注資,不利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或惹區內市民反對
躍動港島南計劃預料會吸引更多區外遊客在南區旅遊,或加重區內的交通壓力,引起市民反對,未必有利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如資料中的南區區議會主席羅健熙表示,南區交通已十分擠擁,港鐵南港島線載客量有限,令人擔心日後的交通配套將無法負擔,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
‧文化保育未必具成效
根據資料,躍動港島南計劃中珍寶海鮮舫日後以自負盈虧方式保育,會如同以大澳文物酒店及中環元創方的形式協作。然而,珍寶海鮮舫是市民的集體回憶,海鮮舫的最大特色是海上經營的海鮮餐廳,若將海鮮舫交由海洋公園以保育用途管理,可能會失卻這特色,未必具保育成效,未必有利文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6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