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疫下行山潮 植被變禿地

[2020.11.09] 發表
蚺蛇尖的山勢陡峭,登山者在山徑旁邊尚有植物處上落,植物被踏死後加劇雨水}刷,使山徑愈來愈闊。圖為2020年5月拍攝的蚺蛇尖。(綠惜地球提供)
從航拍圖片可見,千島湖清景台啟用一年多後,觀景台對出斜坡被踩出「打卡小路」,表土迅速退化。(綠惜地球提供)
不少市民趁重陽節假期到郊外,但未有帶走垃圾。圖為大帽山上有垃圾桶滿瀉。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發表多個郊遊熱點在不同時間拍攝的航拍照片,發現疫情下的行山潮,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驚人。當中港島龍脊、大欖千島湖清景台、馬鞍山昂平及西貢蚺蛇尖4個地點的行山徑植被都有不同程度破壞。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不少人擅自開闢行山徑,或站在植被上拍照,令原有植被漸漸變成禿地,水土流失會愈來愈嚴重。

2019年3月才對外開放的千島湖清景台附近山徑一年多便被破壞,包括小徑被擴闊、路旁植被消失等。綠惜地球稱,不少人為求「站得更前」,越過圍欄走出觀景台外的大石拍照,以致觀景台對出斜坡被人潮踩出數條「打卡小路」,年多之間,小路日漸變寬及表土退化,使更多人自行「開發」觀景位。

曾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譽為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的龍脊損耗亦明顯,對比2016年10月及2020年4月照片,龍脊南面山坡雖非港島徑走線,但被市民自行開闢出有如蜘蛛網的小路徑網。綠惜地球認為,市民的足[可能令山坡最終變成一片禿地。

昂平及蚺蛇尖亦出現山徑退化現象,以蚺蛇尖為例,雨水隨登山客的足[}刷,形成滿佈碎石的}坑,難以行走,於是登山者靠往旁邊尚有植物之處上落山,加劇}刷,令山徑愈來愈闊,如不及時補救,往往難以修復。綠惜地球呼籲市民郊遊時切勿胡亂開闢小徑,亦不要為「打卡」破壞植物。——綜合《明報》報道

.表1:2015至2019年郊野公園遊客及垃圾量

.表2:2019及2020年首8個月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遊客及垃圾量

◆知識增益

無痕行山

郊遊與露營的人數增長,對自然造成破壞亦隨之增加,美國林業當局等於1990年代起推廣「無痕行山」概念,目的為教育遊客,減少郊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據環保團體綠色力量網頁,「無痕行山」有七大原則:

(1) 充分規劃和準備:

充分規劃和準備行程,如準備好存放食物與垃圾的器具。

(2) 在恰當的地方遊覽和露營:

在指定的地點郊遊,只在山徑上行走,避免踐踏植被或泥地。

(3) 妥善處理廢物:把垃圾帶回市區處理。

(4) 保持原有風貌:不帶走、移動或破壞自然環境。

(5) 小心用火:只於指定地點生火,離開時確保火種完全熄滅。

(6) 尊重野生動物:

不要放生、餵食、傷害、捕捉或騷擾野生動物,亦應留意燈光、垃圾、化學品等外來物,避免間接傷害動物。

(7) 顧及其他遊人:尊重鄉郊居民與其他遊人。

.疫下行山潮 x 環境破壞(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根據資料圖表,描述郊野公園遊客及垃圾量反映的趨勢(A),並利用資料,指出這些趨勢反映的兩項環境問題(B)。

↑(B)從資料中找出線索,以概念詞概括問題

↑(A)描述數據趨勢時可運用上升、遞減等形容整體情G;最高、最低等描述細節;亦可簡單運算佐證

?參考論點

?趨勢

表1顯示,2015年至2019年期間,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的垃圾量及遊客數量均出現遞減的情G。垃圾數量由3700公噸下降至2500公噸,下降32.4%;遊客人數由1320萬下降至1120萬,下降15.2%。這反映垃圾數量會受遊客人數減少而減少。

表2的數據顯示,2020年與2019年的首8個月相比,2020年2月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的遊客人數增幅最高,較2019年增加24.9%,4至6月的遊客人數增幅漸趨平穩,與2019年相比增加約2%至5%。

垃圾量方面,除4月及5月外,垃圾量均較2019年同期數字增加,當中3月增幅最多,增達52.9%。雖然2020年4月及5月的垃圾量有所下降,但圖表亦列出4至5月期間漁護署關閉郊野公園燒烤地點及露營地點,反映垃圾數量下降或受指定地點關閉影響。

?環境問題

趨勢反映因遊客增加,郊野公園可能出現水土流失與破壞生態兩項環境問題。

?水土流失難以復原

環保組織綠惜地球指出,疫情下行山潮中不少人擅自開闢行山徑,或站在植被上拍照,遊客足[令植被被踩踏成禿地,造成水土流失。表1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郊野公園的整體遊客有所下降,但近年的山野破壞仍然嚴重,反映市民開闢行山徑或踩踏植被,造成的破壞甚難復原。

?破壞生態

數據顯示2月及3月期間郊野公園的遊客與垃圾量比2019年同期增加,反映疫情期間的行山潮使山野垃圾數量增加。飲品、食物包裝與口罩均屬難以分解的廢物,既破壞環境,亦可能威脅野生動物的健康,破壞生態平衡。

顧問老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672期]

更多教育
時事點對點:中國疫苗外交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隨荇外第三期臨H試驗進入尾聲,中國在全球新冠疫苗分配領域扮演積極角色。有西方智庫學者認為,之前的「口罩外交」... 詳情
Data解密:外賣新經濟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外賣速遞為停滯的餐飲業界注入動力,創造就業職位及經濟收益。外賣行業在內地迅速增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 詳情
生活看通識:月經貧窮
【明報專訊】說起貧窮,很多人會想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匱乏,但對不少女性來說,月經來潮時所需的衛生用品,也是負擔不起的花費。月經貧窮(Perio... 詳情
議題Close-up:玩具「重生」
【明報專訊】註冊社工黎俊業(Paul)於2017年創辦社企項目「再生玩具店」,提供回收玩具服務,將玩具翻新及改造,還會舉辦自製環保玩具工作坊... 詳情
Road to 5**:Premature death in China related to air pollution
【明報專訊】◆News summary In December 2019, the Global Alliance on Health...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