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萬間企業今年進軍半導體
博領國家補貼 海鮮汽車零件商也轉型
【明報專訊】面對美國的科技圍堵,中國政府有意扶持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預計在本月底公布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2021至2025),將大幅增加對晶片產業的支援,吸引大量中國企業湧入半導體領域。根據中國企業信息平台「企查查」的數據,今年頭9個月,已有超過1.3萬間中國企業註冊為半導體公司。單在9月註冊的半導體企業就躍升超過30%,增速是去年每月平均水平的兩倍。連汽車零件製造商及海鮮業者也轉戰半導體領域。有分析質疑,不少企業是想渾水摸魚,博取政府的巨額補貼。
公開資料顯示,不少新進晶片商在半導體行業毫無經驗。汽車零件製造商上海新朋實業於7月註冊為半導體生產商。自去年底以來,該公司已為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和佛山的半導體工廠,投資逾4億元人民幣(約4.6億港元)。由海鮮生產商轉型為網上遊戲公司的大連晨鑫網絡科技(002447.SZ)也在5月透露,以逾2億元人民幣購入虧損的半導體企業上海慧新辰實業的51%股份。
城大學者:進軍浪潮由補貼推動
雖然大連晨鑫網絡科技去年虧損10億元人民幣(約11.5億港元),但自從它宣布控股上海慧新辰以來,其股價增長了1倍以上。該公司的人員承認,遊戲業務已增長乏力,半導體的前景較好。
研究中國晶片行業政策的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富勒(Douglas Fuller)表示,企業進軍半導體行業的浪潮,是由「補貼,或希望獲得更多補貼」的前景推動。富勒指出,半導體行業一直存在國家政策扶持,但若與半導體領域無關的企業也加入半導體行業,將有違發展的歷史軌[。
政府的政策扶持,部分緣於美國政府對中國技術領域的箝制,除了切斷中國電訊設備龍頭華為的晶片供應,又限制美企向中國半導體產業龍頭中芯國際(0981)提供部分技術產品。彭博社早前引述消息人士稱,內地政府計劃在2025年前,投放9.5萬億元人民幣(約11萬億港元)發展移動網絡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部分地方政府早已加入響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惟部分發展項目可能爛尾。內地媒體《瞭望》周刊報道,過去一年多,江蘇、四川、湖北、貴州及陝西有多個人民幣百億級別的半導體計劃無以為繼。
2015年底成立的德科碼(南京)半導體科技,原本計劃生產電源管理晶片、微機電系統晶片等。第一期擬投資25億美元(約195億港元),但實際到帳僅十分之一。後續由於股東變更,目前這部分投資對應的股權,由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下屬平台接手。政府平台也不希望項目爛尾,但由於資金需求龐大,加上知識產權、技術轉讓等問題複雜,目前仍沒有投資者接手。
需龐大資金 地方政府響應也爛尾
在四川成都設廠的格芯(成都)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2017年由美國晶片代工企業格羅方德與成都市政府合作建立,規劃投資達90.53億美元(約706億港元),當時號稱「格羅方德在全球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基地」,目前廠區已經丟空。在陝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陝西坤同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也陷入困境,核心高層盡數離職。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原計劃建立柔性屏幕生產線。
貴州貴安新區的「明星企業」貴州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是貴州省政府2016年與美國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合作建立。3年後,華芯通在商業上難以持續,宣布關閉。在湖北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投資總額達1280億元人民幣(約1480億港元)的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現時也瀕臨破產。去年底,它才為首台光刻機進廠舉行隆重的儀式,如今這台尚未啟用的光刻機已被抵押給銀行。
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提供優惠方案及地皮,協助興建半導體廠房,但往往產業方出資極少,又或以收取巨額技術授權費等名目,收回出資。即使沒有投入資金,卻成為大股東,令地方政府成為冤大頭。
科技業界:先講數量才追質量
有內地媒體甚至將遍地開花的半導體產業投資,與「大躍進」時代的全民煉鋼比較。不過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陸雷指出,中國目前有超過1萬個半導體項目,當然有很大一部分會出現問題,應該將此視為發展產業必須付出代價,「這是自然過程,必先講求數量,才能追求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