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我只要求我們的弟兄 把他們的腳,從我們的頸上移開。
【明報專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與癌症搏鬥多時,於9月18日離世。她身患惡疾仍然繼續工作,從入讀法學院到成為美國最高法院第二名女性大法官,堅持爭取兩性平等待遇,一路走來荊棘滿途。
法律高材生求職難
金斯伯格出生於紐約一個猶太人移民家庭,1956年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是當年500多名新生中少數的9名女性之一。在迎新晚宴上,院長甚至質問當時在場的女生為何奪走本應屬於男性的學位。其後她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並於1959年畢業,這名法律高材生一級榮譽畢業,卻不獲任何律師行聘用。金斯伯格提到:「紐約沒有一間律師行願意聘用我,我是猶太人、女人,又是一個母親。」最後,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法學院以低於男性教員的薪酬聘用金斯伯格。
律師法官爭平權
在1960至70年代的美國,社會缺乏性別平等意識,金斯伯格面對種種性別帶來的求職障礙並未退縮,其後以律師、法官的身分致力爭取性別平權。她所負責提訴或判決的案件,對塑造性別平等的社會價值觀帶來重要影響。1975年美國法令規定寡婦可以領取政府發放的育兒補貼,鰥夫卻不能享有同樣補助,當時金斯伯格向法官提出《社會保障法案》中的這項法令規定違憲,終獲勝訴。
1993年金斯伯格獲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後,繼續爭取平權。2007年亞拉巴馬州女子萊德貝特(Lilly Ledbetter)提訴,稱在輪胎及橡膠公司任職19年,但薪酬低於相同年資職位的男性員工。最高法院大比數認為薪酬訴訟應該在收到工資180日內提出,因此駁回提控。金斯伯格不認同,並批評最高法院無法理解女性在職場遭受歧視,要求國會介入。2009年國會終通過《萊德貝特平等薪酬法》,延長提控期限。
「我不因我的性別要求特權,我只要求我們的弟兄把他們的腳,從我們的頸上移開。」(I ask no favo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金斯伯格在講述其生平與職業生涯的紀錄片《挑機法官RBG》(RBG)中引述19世紀美國女權主義者格里姆克(Sarah Grimke)的說話,總結自己的性別平權工作。
年輕人愛戴 影視片登場
金斯伯格不畏強權的形象深受年輕人歡迎,使她在美國年輕人及文化界也有一定「地位」。支持者以Notorious RBG(惡名昭著的金斯伯格)稱呼她,以其形象繪畫紋身、製作T恤、「迷因圖」等。2016年她更在歌劇《軍中女郎》(The Daughter of the Regiment)飾演配角,為觀眾帶來驚喜。除了紀錄片,金斯伯格精彩的法律生涯也於2018年被改編成傳記電影《司法女王》(On the Basis of Sex),主要圍繞其早期求職的困難及當時美國社會的性別歧視問題,她亦有在片末登場。
■知多點
鰥夫寡婦
大家都知道妻子喪偶稱為「寡婦」,那麼妻子離世的丈夫應該稱為什麼呢?
《禮記?禮運》中有:「鰥(或作矜;粵音「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其中「鰥」指的就是年老無妻的男子,所以妻子離世的丈夫是為「鰥夫」。而「孤」就是少兒無父母,「獨」則指年老而無子女,「廢」指身體有殘缺,「疾」是病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期望這些弱勢的老百姓都有人照顧。
文:陳燕婷
圖:路透社
[語文同樂 第4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