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詩人Louise Gluck獲諾貝爾文學獎
描繪痛苦 評審讚詩意敘述與世界互通
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昨(8日)揭曉,得主為77歲美國女詩人格勒克(Louise Gluck)。評審讚揚她「以獨特而具質樸之美的詩意敘述,使個人的存在與世界互通」。她的詩作深刻描繪人類痛苦的現實,多圍繞死亡、童年和家庭生活等主題,並從神話和古典主題汲取靈感,其作品不時提及希臘神話人物。格勒克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中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曾獲普立茲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等。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奧爾松(Anders Olsson)撰寫格勒克的簡介,指童年、家庭生活、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格勒克作品的核心主題,但她不應被視為自白式詩人,「格勒克追求普世,在這方面她從神話和古典主題汲取靈感,並呈現在大部分作品之中」。他形容2006年出版的Averno(暫譯《阿弗爾諾》)是精湛的詩集,讚揚格勒克對希臘神話人物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在冥界之神哈得斯囚禁下墮入地獄的神話,作出有創見的解讀。
神話古典主題汲取靈感
奧爾松又指格勒克不止寫生命的偶然和無常,亦是個描繪變化和重生的詩人,「向前跳躍是源於深深的失落感」,例如在1992年出版、翌年獲普立茲文學獎的詩集《野鳶尾》中,詩篇《雪花蓮》描繪冬天過後生命奇蹟般地復蘇的情境。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馬爾姆(Mats Malm)表示,格勒克得知獲獎消息時感「驚喜和開心」。格勒克現居美國麻省,除了寫作,亦是耶魯大學英文客座教授。她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為匈牙利猶太後裔,自幼就在父親鼓勵下開始寫詩。她高中時患上厭食症,後來為專注復康和治療而放棄全日制大學。在2012年一次訪問中,她提到心理分析教會她如何思考,並將寫詩的過程描述為「一種折磨、痛苦」,但完成作品後心境就會變得寧靜。
桂冠詩人 作風低調
1968年,她以首本詩集Firstborn(暫譯《第一個孩子》)出道,至今共著有12本詩集,獲得過多個著名獎項,包括在1993年以《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2014年以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暫譯《貞潔之夜》)奪得美國文學界最高殊榮之一的美國國家圖書獎,並在2015年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惟她向來作風低調,她獲委任為2003至2004年度的美國國家桂冠詩人時,就曾表示「對擴闊讀者群不感憂慮」,亦喜歡自己的讀者群「規模小而熱情」。
格勒克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144萬加元)的獎金。她今年獲獎並沒很大爭議,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機構瑞典學院早前捲入性侵醜聞,2018年度的文學獎罕有停頒,而去年獲獎的奧地利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亦因曾對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中的塞爾維亞表示同情等理由惹爭議。
(法新社/BBC/衛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