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課本新指引:避古今類比 教師:學史就是借古鑑今 不解為何不可
【明報專訊】教育局更新多科《印刷課本編纂指引》,初中中史列明「避免包含太多涉及評論的問題」。至於高中中史科,本報發現修訂後指引增設課本活動應避免「從今日角度描述史事如古今問題類比」,或針對一個細小片段的資料而提出範圍廣闊的提問。有中史科教師稱學中史是借古鑑今,不解為何不可古今類比。
明報記者
供出版社參考的《印刷課本編纂指引》列明該科課程宗旨和目標、編纂課本原則等。本報比對高中中史科去年8月及最新指引,發現新指引列明,課本宜避免學習活動「只針對一個細小片段的資料(如只引用一幅政治漫畫)而提出範圍廣闊的提問,又或情境未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討論空間,又或從今日角度描述史事(如古今問題類比),提問空洞和範圍過於寬闊」。
避引小片段問廣闊問題
教師:DSE曾如此出題
本報翻查高中中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當中提及冀學生能達至「以古鑑今、以今通古」(見表)。資深中史科教師陳志華稱,學中史是借古鑑今,課程一直以來都有以此為目標,不明白為何不可比較古今,古今類比時固然受背景不同所限,舉例稱現在的長城是旅遊,以往是軍事用途。至於指引提醒書商避免活動設計只針對一個細小片段的資料提出「範圍廣闊」提問,陳志華認為說法有點奇怪,因教科書內的評估活動屬考材,不是教材,「一般都不會在考試提供所有資料給學生,否則便不用考」。
另一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列舉數例,稱中史科DSE曾有試題僅得一項資料,然後要求考生答題(見圖)。他認為既然公開試有類似題型,平日教學中教師就要訓練學生回答相關題目,學生可運用所學,並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他反問倘教科書不再包含相關題型,公開試是否不再有這類題目。他又說,學習歷史其中一個目標是以古鑑今,從歷史汲取教訓,若中史科無古今對比內容,他感到有點可惜。
歷史科避「強烈主觀立場」材料
局方亦更新高中歷史科的指引,新增描述稱「插圖和資料亦應真實、客觀和準確,避免使用帶強烈主觀立場和偏見的材料」。歷史科教師、教協理事張往稱,歷史科資料如學者觀點、站在某方立場而畫的諷刺漫畫等,皆有一定主觀性,「好多事都主觀」,冀局方進一步解釋何謂「強烈主觀立場」。
教局:正因鑑今 所借之「古」要可比
教育局回覆,中史及歷史教育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由來、發展及相互關係,從而掌握事物變革軌[及發展趨勢,幫助他們以古鑑今,策劃未來;指引建議避免從今日角度描述史事原因,與所謂限制「借古鑑今」毫無關係,「正正由於需要『借古鑑今』,學生必須知道所借的『古』與『今』要具有可比性,並要學習從前人的角度來認識史事」。
教育局又稱,學生對史事評論必須建基於史實知識,若只提供片段資料,學生掌握史料不足,對有關史事缺全面及透徹理解,難以對此有適切及公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