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致多省受災 逾500處文物受損
內地汛情導致多省受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連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亦不能避免。位於北京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上周六(18日)指出,截至上周四(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11省份,有5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不同程度損害,直言今年受損文物範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近年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
宋新潮表示,受損文物涉及7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中有古橋樑被沖毀、古城牆坍塌和文物建築房屋垮塌較為嚴重;11個省份中共有70餘座橋樑受損,包括安徽黃山屯溪鎮海橋、江西婺源清華彩虹橋等被沖毀;另湖北襄陽城牆發生局部坍塌,廣西桂林李宗仁故居等發生房屋垮塌。
由於古老文物建築本身防災抗災能力弱,在嚴重的自然地質災害尤為脆弱,古橋樑、古城牆等猶如歷史「老人」,抵禦能力弱,如鎮海橋歷史上亦多次因洪災而重修重建。加上文物建築主要材料為木材、磚瓦等,等級不高容易受損;且文物分布區域複雜,許多位於山區、河流、湖泊區域,受自然地質災害影響較大。
宋新潮又指出,針對目前的汛情,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全面排查可能面臨的災害險情,整治安全隱患,做好受損文物後續保護工作,並向受災嚴重省份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350萬元人民幣。但他坦言,目前防災減災技術研究不足,內地文物、建築學界對文物建築的集中在建築格局、形制、結構等方面,對防災抗災功能作用關注不夠,未能形成系統的防災抗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