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走小型廉價路線
【明報專訊】陳柏衡曾經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而該公司另一創辦人陳維達則曾經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兩人的研究都是醫療成像技術,因而接觸到EIT技術。據陳柏衡表示,EIT技術已經有數十年歷史,但由於以往的電子儀器處理能力和演算法技術未如理想,所以一直未能商業化。
直至近年,才有德國和瑞士公司推出商業化的大型EIT成像設備。但那些EIT成像設備乃應用於深切治療部,還需要配合呼吸機使用,才能得出肺部的模擬圖像,每部售價還要接近40萬港元。而該公司的EIT成像設備則走小型、廉價、前期篩查的路線,故相信兩者不會直接競爭。
陳柏衡和陳維達在2017年成立Gense,2018年底成為數碼港的培育公司,今年再成為貿易發展局主辦的初創企業培育計劃「創業快線」的培育公司之一。由成立至今,該公司已在研發上投入了約200萬元,主要來自創新科技署的資助以及參加各種創業比賽的獎金。目前該公司仍有資金支持未來兩年的研發工作,但要投產以及在歐美的醫院做臨H測試,仍需引入投資者或者眾籌。
同一原理可辨識手勢 應用智能家居
陳柏衡表示,使用EIT技術的原理,其實還可以發展成手部動作辨識技術(因為不同的手勢會形成不同的電阻),應用於智能家居控制。此外,還可以將手語翻譯成語音,讓聾啞人士和一般人溝通。只不過,要翻譯手語需要辨識很多手勢,而且不能夠有明顯的延時,加上全世界又有多套手語,故實際困難比想像中為高。因此,雖然該公司早已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但還是決定,先以EIT成像設備開拓醫療健康檢查市場,手語翻譯方面還需要再研究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