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大蕭條」 成推動勞工權益契機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會否觸發1930年代大蕭條重臨成近日焦點,當年失業率高企下,美國曾爆發罷工潮爭取改善待遇,時任總統羅斯福推出新政,並改善勞工權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爾(Jamelle Bouie)稱,雖然目前亞馬遜等必要員工罷工規模有限,但持續下去或演變成更大型的行動,推進勞工權益。
評論:經濟災難令工人覺醒
1929年華爾街股市大跌,標誌大蕭條開始,勞工面對失業及生活貧困等問題。歷史學家伯恩斯坦(Irving Bernstein)稱,美國1934年有逾1800場罷工,涉及147萬名勞工。罷工浪潮席捲全國不同行業,例如美國聯合紡織工會發起全國罷工,促資方承認工會及縮短每周工時。工廠老闆則以私人民兵及武裝的反罷工者應對,更獲地方政府支持,導致多地爆發衝突,更有工人被殺。時任民主黨總統羅斯福成立的棉紡織工業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就工作條件和薪酬作聯邦研究,這場罷工才告一段落。民主黨在1934年中期選舉壓倒大勝後,國會翌年通過《國家勞資關係法》,保障私營企業僱員組織工會、參與集體談判和罷工等權利。
布爾認為,現時美國的勞工權益是羅斯福新政以來的最低點,工會組織亦處於歷史低位,但今次疫情揭露工人受剝削的現實,「若美國繼續跌入另一場可影響一整代人的經濟災難,我們或會發現,有更多工人階級開始理解,他們是推動變革和行動的人」。(紐約時報)